对联三光日月星的下联要求六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民间驱鬼压邪挂桃符的习俗,后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五代时期,后蜀末代皇帝孟昶为了庆祝春节,写下了吉祥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有史记载的第一幅春联,从此对联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随着宋朝的发展,春联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王安石的作品“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便是一个明证。
在文人墨客之间,对联不仅是民俗的体现,更是一种切磋文艺、消遣娱乐的方式。它寄托着文人的志向,表述着各种事物,因此当时的文人都喜欢吟诗作对。
苏轼,这位宋朝的文豪,不仅诗词成就卓越,在对联方面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故事广为流传。有一次,苏轼去找佛印禅师,用“寺中秃驴何在?”来讥讽对方,佛印也不示弱,用“庙前东坡吃草”来反击。两人互不相让,留下了让人哭笑不得的佳话。
苏轼不仅擅长吟诗作对,还曾用对联为国争光。当时,辽国派人出使宋朝,为了展示文化上的,出了一个在辽国无人能对的上联来宋朝君臣。这个上联是“三光日月星”。苏轼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轻松应对,给出了下联“四诗风雅颂”。《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大雅”和“小雅”可合称为“雅”,所以叫四诗。这个答案让辽国人佩服之至。
苏轼也有被难倒的时候。一次,他遇到文学家王安石的一个上联,这个上联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这个上联要求地名对仗工整,还需运用数学知识,着实难对。尽管苏轼聪明绝顶,但直到他去世也没有对出合适的下联。这个上联至今仍然无人能对。值得一提的是苏轼在经历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的故事。有一年秋天连续刮风后满地菊花金黄时,苏轼终于领悟到王安石之前诗句的真谛并意识到自己过去的孤陋寡闻从而更加收敛自己的脾气,成为我们熟知的苏东坡。在王安石的文学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苏轼尽管与王安石在上有着不同的见解但他们依然互相尊重交流文化经济朝政等问题并互相学习彼此间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