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注释和译文一样吗

小时候,初读竺可桢先生的《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我对文章标题中的“物候”二字感到陌生。后来查词典得知,它指的是动植物随季节气候变化而变化的周期现象,泛指时令。
《唐诗物候》一书由曾莹所著,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是近期备受瞩目的文学作品。竺可桢先生的文章具有一种独特的文学气质,通过引用唐诗宋词,阐述了“月、露、风、云、花、鸟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中可以了解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其文笔严谨又不失浪漫,令人耳目一新。
自古以来,农耕文明的起始就与春夏秋冬的时节变化息息相关。古代先人对于四季的吟唱,从未间断,贯穿了的哲学和文学。无论是《周易》中的“天地革而四时成”,还是《论语》中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都体现了四时变化在哲学和文学中的重要地位。而在唐诗中,描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诗歌更是随处可见。
《唐诗物候》一书选材精湛,与其他同类题材的读物有着天壤之别。全书结构独特,不按部就班地讲述春夏秋冬,而是以夏季为开篇,展现唐诗的盛大热烈。这一独特的构思源于清人朱锡绶的《幽梦续影》,将唐诗比作盛夏的全面盛大、丰盈热烈。
书中对诗词的赏析精彩绝伦,透露出作者的学识与才情。例如对柳宗元的《江雪》的赏析,作者笔调峭劲,深入解读了诗中渔翁的孤傲形象,以及诗歌所表现的冬日气象。对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的名句“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作者也有深刻而富有情感的解析。
除了内容上的精彩,这本书在装帧和插图上也颇具匠心,大量使用古典艺术元素,与古典文学内容相互辉映。封面题签采用近代书法名家白蕉先生的行书集字,内文则使用了明代版画名作。书中还配备了与诗意相近的插画,以及古拙带雅意的诗人画像,令人仿佛与千年前的诗人携手,体验四季流转的情感。
这本书也有其不足之处。它过于专注于唐诗,未能引用一些与物候相关的古代科学文献。例如竺可桢先生的《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就包含了唐代物候变迁的资料。书中若能融入一些外国文学中描写春花秋月的好诗,或许能为读者带来异域的风味。
总体而言,《唐诗物候》依然是一部用心制作的好书,是近期乃至近年难得的古典文学普及精品读物。它帮助读者在赏读唐诗之余,体悟古代文艺的雅致神韵,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佳作。书籍装帧精美,值得一读再读。(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年10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