惬的两种读音怎么读

俗语有言:“七月半,鬼乱窜。”每到农历七月十四和十五这两天,老人们总会提醒年轻人早点回家,因为相传此时鬼门大开,夜晚出门容易遇到“鬼怪”。明代文学家张岱的《西湖七月半》却打破了这一观念,描绘了杭州人在七月半夜晚畅游西湖的盛况。他在文中记述了自己与友人在夜晚纵舟于十里荷花之中,酣睡其中,享受荷花的香气和美妙的梦境。可见在古代,七月半出门夜游并非禁忌,反而是一种时尚。
实际上,七月半即中元节,其核心内涵是对祖先的祭祀。在古代,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其中祭祀是对天地祖先的崇拜。农历七月是丰收的季节,人们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敬畏,会先祭祀给祖辈先人品尝新鲜的果实,这就是所谓的“秋尝”。家族成员们会聚在一起,祭祀先祖,献上果实,欢声笑语迎接秋天的到来。这一传统在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有详细的记载。
随着北宋商业的繁荣和市民文化的丰富,中元节成为了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在北宋末年的《东京梦华录》中,记录了中元节前的集市热闹非凡,人们会购买纸钱、纸糊的鞋帽衣物等祭祀用品。当晚,人们会准备美食佳肴和祭祀专用的米饭等,供奉于桌上,然后出门扫墓。有趣的是,夜晚并没有任何忌讳,人们会成群结队到夜市游玩,观赏表演、放河灯等。
到了明清时期,中元节的夜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张岱的《西湖七月半》一文便生动描绘了当时人们夜游的场景。在乾隆年间的《帝京岁时纪胜》中,也记载了人们放河灯的场景,从农历七月十三到七月十五,人们每晚都会呼朋唤友放河灯,观灯赏灯的人数不胜数。
中元节充满神秘色彩,主要受佛道两教的影响。在佛教传入中原后,以及的习俗影响,“中元”一词也来自。经典《盂兰盆经》中有一个目连救母的故事,这个故事结合了儒家孝道的思想,形成了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而在文化中,中元地官赦与目连救母的故事相似,地官在七月十五日点灯燃香,采集花果供养道士讲经说法救赎。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期间,佛道两教在中原互相影响,者的大力推崇也促使了“盂兰盆节”或“中元节”的文化在民间流传并留下了神秘色彩。
报料请前往【封面新闻】,您若有任何新闻线索可以向我们报料,一旦采纳将得到费用酬谢。微信关注:ihxdsb或QQ:即可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