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最后三自然段翻译注释及注释

自北岛选编的《给孩子的诗》让我成为“给孩子”系列的忠实读者。在中学时期,我作为班上的“地理小公主”,对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唐晓峰老师的《给孩子的历史地理》特别期待。
这本书通过讲述文明的起源和扩张、行政的区划与管理、经济的分区与交流、环境的差异与风俗的互异、审美的提炼与文化的统一等多个角度,为我们解读了“什么是”。它带给我前所未有的知识,比如古“两河”文明的逐渐统一竟然可以通过北方者到长江流域“抢铜”得到佐证;明代驿传系统的变革直接影响了整个王朝的兴衰。如果说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中的认同建立在文学与传媒的想象之上,那么《给孩子的历史地理》则从日常事物如“土豆”、千里马的遭遇等,交织描绘了社会现象的形成过程,引发我们对它的实在想象与坚实认同。
阅读这本书后,我重新认识了语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和未来的母亲,过去我对历史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中的点滴。阅读《给孩子的历史地理》后,随着对历史地图的深入探索,我对地理分区体系、历史格局与历史人物的理解更加深入。只有当我真正深入理解了这些内容,我才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让课文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经历中,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我担忧中学教学中过度强调分科的概念可能会适得其反。在古诗文教学中,学生有时会提出超越语文学科的问题,而老师往往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回避这些问题。《给孩子的历史地理》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环境与人文化是相互成就的。它告诉我们“环境天设,人文乃成”,比兴和情景交融背后蕴人与自然、人与天地的密切联系。
有时,我听见有学生认为语文没有“为什么”,比如杜鹃的意象为何代表那几种意思,他们觉得这是没有道理的,只能死记硬背。《给孩子的历史地理》解释了杜鹃鸟和杜鹃花的自然属性如何让人产生联想和想象。许多语文中的“为什么”都是建立在这些自然与人文的联系上的。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些联系,那么语文教学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导致学习兴趣的消解。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不仅关注过去,也着眼于未来和人本身。如今我们谈论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但很多人对此并不真正理解。中高考考题往往强调追怀过去而忽视今天的发展。《给孩子的历史地理》告诉我们村庄、市镇的变迁与地理环境的变迁、生产方式的变化以及社会历史的沿革密切相关。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对“从前慢”有所批判,对变化有所接受呢?这本书也强调人不能离开自然,大自然也并不完全为人而存在。这些观点与唐老师的名言“地理的问题不都在地上,还有一部分在人的脑子里”相得益彰,使得问题更加丰富多彩和有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已经开始尝试在历史地理的思路下重新构建语文学习的内容与方式。对于即将成为母亲的我来说,我期待有一天能给我的孩子读这本书,一起探索历史地理的奥秘。我也开始为这本书设想多种版本,如纪录片、漫画、动画等,希望能更深入地呈现内容,引发读者兴趣。尽管对于很小的孩子来说,《给孩子的历史地理》可能有些深奥,但我相信埋在心田的种子终会发芽,成为亲子两代共同的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