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故事其实源自《山海经》没错
确实,大禹治水的故事广为流传,深入人心,但其原始的版本和某些核心细节,在很多方面与《山海经》中的记载存在显著的关联和相似之处,可以说《山海经》是理解大禹治水故事的早期文本基础之一。在《山海经·海内经》中,有关于“帝颛顼生帝喾,帝喾生帝尧,帝尧生帝舜,帝舜生大禹”的谱系记载,并明确提到大禹“以州服(治理九州)”,这直接关联到治水的功绩。同时,《山海经·大荒西经》还记载了“禹杀相柳,其血腥臭,三岁不闻”,这里的“相柳”被一些学者解读为与水患相关的凶兽,而大禹与之搏斗,暗示了治水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巨大困难,这与《史记·夏本纪》中描述的大禹斩杀恶兽、开凿九山的情节有相通之处。此外,《山海经·海内南经》提到的“柜山有木,其状如堂,其叶如芥,其华如蕡,其实如枣,其名状如琼英”,以及“九嶷山,帝舜之葬,在长沙零陵山,重阴多雨,其竹冬生”,虽然不直接描述治水,但反映了上古时期洪水泛滥、需要治理的自然环境背景,也为大禹治水的传说提供了地理和气候的想象空间。因此,《山海经》中的零星记载,为后世丰富和完善大禹治水的故事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参照,其原始版本可能更为简略,但核心的治水主题和与自然斗争的精神已经在其中得到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