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一更二更是什么意思

历史源远流长,积淀了无数古人的智慧与经验。他们通过生活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人生准则,为后人铺就了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其中,有一句话流传甚广:“不贪三更色,不恋一更食”。那么,这句话背后究竟蕴含了怎样的深意呢?是否蕴古人的智慧呢?
在古代,人们以“更”作为时间单位,类似于现在的两小时。从晚上七点到第二天早上五点,共分为五更。“一更人,二更锣,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的俗语,描绘的就是每个时间段最活跃的事物。
“不贪三更色”中的“三更”,指的是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的时段,“色”则代表夜晚的美色。这句话告诫人们,在深夜时分,不要贪恋夜色美景,而应遵循身体的生物钟,早点休息。如此,身体才能健康。
而“不恋一更食”中的“一更”,则是晚上七点到九点的时段,“食”代表食物。这意味着,在晚餐后,我们不应迷恋夜宵的诱惑,应该控制食欲,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句话强调的是人的作息时间。古人认为,只有遵循正常的作息规律,才能保证生活的质量。这一智慧,至今仍然适用。
对于现代人来说,工作压力大,许多人常常加班到凌晨,甚至休息时间都被压缩。这种生活方式可能导致身体各器官无法休息,一旦隐患爆发,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疾病。工作压力大也会使人们寻求精神上的慰藉,美食便成为了一种填补空虚的方式。但长时间如此,对的饮食系统和消化系统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不贪三更色,不恋一更食”的告诫对我们依然有深刻的启示。要想拥有美好的人生,必须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有充足的体力和精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参考资料:《黄帝内经》、《证治要诀》、古代文化概览等经典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