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字不带言字旁念什么

南方嘉木作为茶叶的故乡,其历史起源已无法确考是否源于神农氏,但若论茶馆文化之深厚,则四川成都堪称翘楚。
在这座“一城居民半茶客”的城市中,想要找到没有茶馆的街巷实属不易。而有茶馆的地方,总会伴随着一盏色泽碧绿、口感醇爽回甘的盖碗花茶。
在成都新津的徐公茶文化研究所内,徐金华大师于八月九日为我们展示了碧潭飘雪的魅力。他所准备的盖碗茶,不仅仅是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四川自古以来就有品茗之风,自秦人伐蜀后开始接触茗饮,而在元明之后,四川人更偏爱茉莉花茶。数百年来,成都平原在伏天制作花茶已成为家常便事,就像川人家家户户制作泡菜一样普遍。而川式花茶中的一绝——碧潭飘雪,正是源于这样的百姓生活。
碧潭飘雪是由徐金华大师在吸收明代焙制茶法与才子徐渭的制法后,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家中与妻女共同研制而成。其中,“碧”指茶汤的颜色,“潭”指茶碗,“雪”为茉莉花瓣,“飘”既描述了花浮于茶面的景象,也寓意香气的四溢。
走进徐公茶文化研究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金字楹联:“潭幽千丈碧,雪暖一杯香”。在室内,“茶能通神”的匾额下,徐金华正在为寻香而来的茶友们冲泡新制的碧潭飘雪。
茶叶在盖碗中稍加热水浸润后,茶香与茉莉花香交织,清幽而绵延。再次注入沸水后,汤色黄绿清澈,碗内茶叶如蝉勾般弯曲,片片分明。汤面上的茉莉花瓣自然漂浮,宛如雪片。品饮其茶,滋味清冽回甘,令人齿颊留香。
高山云雾间的明前绿茶本身便有自然清香,经过茉莉鲜花的窨制,更添一层花香。徐金华介绍,制作碧潭飘雪需选用伏天含苞待放的茉莉花蕾。在高温下结出的茉莉花蕾色泽洁白、香味浓郁。
茉莉花夜间开花放香,制茶者需在花开前择花,使绿茶趁鲜“抢香”。徐金华的长女徐瑶回忆,童年时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伏天傍晚全家人围坐一起择茉莉。一斤鲜花中仅有六两可用,但家人相聚的乐趣却无价可量。
随着徐金华公开碧潭飘雪制茶工艺,这一美味已由一家一户走向千家万户,并飘香至、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和地区。
虽源于寻常百姓家,碧潭飘雪亦能登大雅之堂。2013年岁末,英国首相卡梅伦访问成都时,也曾品味过这飘着茉莉花香的碧潭飘雪。
午后时分,成都各处的茶馆进入繁忙时刻。茶客们手捧盖碗花茶,伴着茶香萦绕的是这座城市的千年浪漫、悠闲与烟火气。正如蜀地童谣所言,“盖碗五六盏,铜壶冲三花。茶友叙龙门阵,天黑方回家”。(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