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中的三吏三别,记录安史之乱时百姓苦难,深刻反映社会现实。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安史之乱时期社会现实的深刻写照,真实记录了百姓在战乱中的苦难。通过《石壕吏》中对石壕老妇的描写,我们看到她被官吏强行抓去当兵,儿子也被带走,家庭破碎,生活无着。《新安吏》则展现了新安百姓被迫应征,父子同去,生死未卜的悲惨景象。《潼关吏》记录了潼关守军的艰苦,以及百姓在战火中的流离失所。《新婚别》写新婚夫妇被迫分离,丈夫远征,妻子独守空房,饱受相思之苦。《无家别》描绘了战乱使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惨状,老人、孩子饿死荒野,幸存者也茫然不知所措。《垂老别》则写一位垂暮老人也被征去从军,他感叹自己年老体衰,却还要面临生死考验,对战争充满了无奈和悲愤。

这些诗歌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揭示了战争的无情和统治者的残暴。杜甫以悲悯之心,记录了普通百姓的苦难,展现了他们对战争的恐惧和对和平的渴望,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社会批判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