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分几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各是啥?


古代科举考试是一个逐级筛选、层层递进的过程,主要分为四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这四级考试构成了科举制度的完整体系,考生需要依次通过才能最终获得功名。

首先是院试,这是科举考试的初级阶段,主要在地方举行。考生需要通过县、府两级考试,合格者被称为“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生员才有资格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院试是进入科举体系的门槛。

接下来是乡试,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是科举考试中的关键一级。考试合格者被称为“举人”,俗称“孝廉”。乡试是选拔人才的重要环节,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以进入中央参加会试。

会试是乡试之后的又一重要考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会试由礼部主持,考试合格者被称为“贡士”,俗称“中式”。会试是选拔进入殿试的最后屏障,只有通过会试的贡士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最后是殿试,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殿试的目的是进一步筛选人才,确定最终的名额。殿试合格者将被授予不同的官职,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是科举考试的终点,也是考生们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

总之,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构成了古代科举考试的完整体系,每个阶段都有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过这四级考试的层层筛选,国家选拔出了大量的人才,为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