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灯无月不娱人全诗深度解读》

在2024年的一个夜晚,前门大街的彩灯璀璨如繁星,勾勒出一幅如画的夜景。摄影师吕昊俊捕捉到了这一瞬间,并把它呈现给了视觉。元宵节作为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人沟通自然与社会的重要活动日的寓意。它源自人传统的时间观念和祈福迎祥的民俗心理。农历新年的第一轮明月象征着圆润与美好,人们以人间灯火辉映天穹,以世俗喧嚣呼应天时律动,以此来体验天人相应、人地同春的和谐与温暖。
元宵节这一节日习俗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虽然元宵节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但在汉代文献中尚未发现正月十五作为元宵节的明确记载。南北朝时期,人们在正月十五祭祀门户、迎紫姑神以求蚕事丰收,这是正月十五作为节日的最早记录。随着佛教传入,正月十五燃灯的传统在隋唐时期开始融入世俗生活。也将正月十五作为三元节会之一的上元节加以重视。到了唐代,元宵节的氛围愈发浓厚,城市取消了宵禁制度,放三夜花灯成为节日的传统习俗。
元宵节的核心特点是“闹”,它有两重含义:一是初春大地未完全回暖时,人们的喧闹可以唤醒大地,赋予其生命力;二是人气,营造社会太平、家庭和谐的氛围。元宵节的主要“声”源在于锣鼓喧天和歌舞杂戏的表演。湖北孝感就有正月敲铁罐的习俗,苏州则通过敲击锣鼓等乐器来庆祝元宵佳节。元宵节也是色彩鲜明的节日,除了人们的华丽服饰外,灯火与焰火是最主要的元素。从隋唐时期开始,人们为了元宵节的热闹而制作繁盛的灯笼和巨大的龙灯。宋代的灯笼更为华丽奇巧,明代的放灯节俗更是延续至十天之久。当代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含了多种灯会活动,如自贡灯会等。元宵节的色彩还体现在飞腾的焰火上,为年节增光添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