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详细资料介绍)

编者按:自古以来,就是诗歌的国度。儒家文化教育的逻辑起点之一是诗教,其目的旨在通过先秦的诗教提升个人道德水平,达到君子仁德的目标。孔门诗教为诗歌的社会功能提供了基本方向,使诗歌能够在关注世道人心的轨道上不断前行。《诗经》中的重章叠唱形式,既来源于诗乐仪式或歌唱方式,也体现了词义的变换和叙事功能,极大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就注重、重视理致而言,《诗经》和孔门诗教已有其端,而汉魏六朝诗歌中蕴含的才性论和言意论的思致,进一步促进了诗歌对哲理的倾重视角。
对于孔门乃至传统文化中的诗教观,仍然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在孔子之前,诗教属于素质教育,而且是乐教之言语部分。《礼记内则》记载:“学乐诵诗,舞勺成童。”到了孔子时代,他删《诗》《书》,定《礼》《乐》,将先王四术之教增益为六艺之教,孔门之教由此得以确立。孔门言教首倡《诗》教,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在孔子之前,“仁”的讨论已经很多。仁源于礼俗“人偶”,本为“亲爱”之义。故段玉裁曰:“人耦(偶),犹言尔我亲密之辞。”也正因为如此,“仁”有“爱”义,是谓“爱人能仁”。但孔子并非简单沿袭古语“仁”义,而是赋予其内诚之特质。我们注意到,孔子引古语论“仁”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强调“仁”之道在推己及人。经过孔子的改造,“仁”由“人与人”之学变成“己与人”之学,并进一步内化为一己之学。到了孟子时期,有“仁,人心也”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