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扌的字多与什么有关(详细资料介绍)

我们都清楚,那些带有“扌”旁的字,无一不与手有关,像是抓、打、挂、扶、提、抄、挖、拉、拔等字,它们都与手的活动息息相关。那么,为什么像“把”和“掉”这样的字也带有“扌”旁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关于“把”字的起源,我们可以从甲骨文开始说起。“把”字的本义是双手握着、抓住。这个字左边是“扌”,也就是手的形状,代表了字的意思;而右边则是“巴”,代表了字音。“巴”的字形还非常像一条巨大的蛇。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古代,人们用这个字来表示捕蛇时紧住蛇头的动作。除了表示抓住的动作,“把”字还可以作为量词使用,例如“一把刀”。“把”字还有掌管、控制的意思,如我们常说的“把持”。
再来看“掉”字。它的构成部分包括“手”和“卓”,“卓”在这里表示高。这两部分,表示的是手举高并摇动的动作。“掉”的本义就是摇动、摆动。东汉的许慎在他的《说文》中也记载了这一点:“掉,摇也。”在《左传昭公十一年》中,有句话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这句话告诉我们,树冠过大必然会折断,而尾巴过大则无法摇动。后来人们从这句话中提炼出了两个成语:“末大必折”和“尾大不掉”,其中,“尾大不掉”的意思就是指尾巴大了不能摇动。
“把”和“掉”这两个字之所以带有“扌”旁,是因为它们都与手的动作有关。“把”表示抓住的动作,“掉”则表示摇动、摆动的动作。这两个字的演变都蕴深厚的文化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