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竹石表达了什么感情(详细资料介绍)

郑板桥创作的《竹石图》
郑板桥在1754年创作的《竹石图》是上海博物馆珍藏的一幅佳作,其尺寸达到102厘米长和217.4厘米宽。这幅画作中的竹子形象简洁生动,寓意深远。画作所表现的不仅仅是竹子的形象,更是对伟大生命的敬畏和感动。正如题画诗中所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中的“咬”和“任”字象征着执着和顽强,这些也是君子应该恪守的美德。
郑板桥钟情于竹子,一生以画竹、兰、石为主。他用简洁的形象表达丰富的情感,通过“四时不谢之兰、百节常青之竹、不败之石”来诠释“千秋不变之人”。尽管有人批评这些画作有拔高宣传的成分,但这也反映了他对梅兰竹菊的热爱,使这些花卉成为代代文人感物言志的象征,被冠以四君子的美名。这些画作经久传唱,入诗入画。
郑板桥并非圣人,而是被称为“怪人”,与他同时代的扬州还有许多怪人被称为“扬州八怪”。在清朝康熙时期,扬州作为货物集散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了大量的游民和文人。这些擅长绘画的怪人也有了一席之地。在这个盛世背景下,他们的画作注重个性化的张扬和创新,无论是放浪粗旷还是精工细美,都表达了鲜明的志趣。他们的画作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的佼佼者之一,他的画作数量较多且流传广泛。他擅长画竹并以画竹扬名天下。他的题诗题跋往往独特且富有哲理。郑板桥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充满矛盾的生命哲学,既有咬定青山的执着,又有难得糊涂的圆滑。他的画作也体现了这种人生哲学。“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留给后人的深值品味的人生观点。在他的画中也有体现,比如那首出现在多幅竹石图中的咬定青山的诗。他总结出画竹的三境界: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这三境界反映了竹的风采也是人的风采。《郑板桥作品选》还被制作成邮票供人们收藏和欣赏。这些邮票展示了郑板桥作品的经典之处也反映了人们对这位伟大艺术家的敬仰和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