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清明由来和历史故事(详细资料介绍)

清明节的起源与传统习俗
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的节日,其历史可追溯至周代,已历经2500多年的沧桑。最初,清明是一个标识气温上升、春耕春种时机的重要节气。农谚有云:“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以及“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生动描绘了清明时节的重要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清明与寒食节的日期相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于是寒食与清明逐渐融合,寒食成为了清明的别称,也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重要习俗——寒食禁火。清明期间,人们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除了禁火和扫墓,清明节还有诸多丰富的习俗。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风俗体育活动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些活动部分源于寒食禁火的习俗,为了防止寒食伤身,人们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例如荡秋千,这一活动历史古老,最早称为“千秋”,后来为了避讳改为秋千。打秋千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培养勇气,深受人们特别是儿童的喜爱。
蹴鞠是一种皮球游戏,球皮用皮革制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即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期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由黄帝发明的,最初是为了训练武士。踏青,又叫做春游,是民间长期保持的清明习俗之一。三月清明,大地春回,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外出郊游的好时光。
清明前后是种植树苗的最佳时期,因此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将清明节称为“植树节”。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的一大乐趣,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在风筝放上天空后,便会剪断牵线,让清风把它们送往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