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螳螂是自愿被母螳螂吃的吗

为了下一代茁壮成长,螳螂新郎有时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螳螂新娘作为食物。看过“黑猫警长”的人对这一幕肯定印象深刻,它甚至给许多人(包括本人)的童年留下了阴影。实际上,这种现象在大自然中的螳螂间确实存在,并且得到了生物学家的证实。
为什么母螳螂会在后吃掉公螳螂呢?其实这个问题也令生物学家们感到兴趣。经过大量的观察与研究,他们给出了一个简单而直接的答案:作出这种行为的母螳螂通常都处于饥饿状态。
对于肉食性的螳螂来说,获取食物是首要任务。在螳螂的眼中,没有配偶的概念,它们会试图捕食任何能被视为食物的生物,尤其是那些动得较快的生物。母螳螂不仅要保证自己的生存,还要肩负起繁衍后代的重任,因此对食物的需求更为迫切。研究数据显示,那些在后吃掉配偶的母螳螂,其繁衍的后代数量明显增加(甚至达到20%)。如果公螳螂的对象正感到饥饿,那么他被吃掉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加。
那么,为什么公螳螂明明知道有风险却不逃走呢?生存的第二要务就是繁衍后代。在季节,母螳螂会释放一种特殊的信息素,引发附近公螳螂强烈的冲动。在这本能驱动下,公螳螂会主动接近母螳螂并试图。而出于同样的原因,母螳螂在前一般不会“下手”,除非她太饿了或者对眼前的公螳螂不感兴趣。
有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自然界中只有母螳螂吃公螳螂,而没有反过来的情况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在螳螂的世界中,并不需要强壮的雄性来保护种群,因此体型轻巧的公螳螂更容易繁衍后代(动作更快、飞得更远)。经过长期演化,公螳螂的体型变得比母螳螂小得多,力量也不足以与之抗衡。即使过去真的存在能够捕食母螳螂的个体,它们也无法将基因传承下去,因为它们会把母螳螂吃掉,导致没有后代。
公螳螂当然不愿意被吃掉,它们会尽量在完成后迅速逃走。与母螳螂相比,它们有一个明显的优势——能够飞行。但由于螳螂的时间通常长达数小时,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意外。在这种情况下,处于饥饿状态的母螳螂可能会将公螳螂视为猎物。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螳螂都有这种行为。在存在这种行为的螳螂种群中,大约只有30%的公螳螂会在后被母螳螂吃掉。
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关注我们,下次再见。(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