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这句成语是形容蜀汉后主刘禅的,他投降后还怀念故土呢!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源自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的故事。刘禅在位期间,国家内部宦官专权,朝政腐败,国力日渐衰微。公元263年,魏国大将军邓艾率军南征,蜀汉军队节节败退,刘禅最终选择投降,结束了蜀汉的统治。他进入魏国都城洛阳后,生活优渥,宫室奢华,逐渐忘记了故国的滋味,对故土和昔日生活表现出极度的怀念。

这种“乐不思蜀”的状态,实际上反映了刘禅性格上的软弱和缺乏政治远见。他过于安逸享乐,丧失了对故国的思念和责任感,甚至对邓艾提出的“若蜀中百姓思陛下,愿陛下复归”的建议毫不在意。这种心态和行为,使得“乐不思蜀”后来成为一个形容人沉溺于安逸享乐,忘记了自己原本的目标或处境的成语。

刘禅的“乐不思蜀”,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蜀汉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的故事警示后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不忘初心,方能有所作为。同时,这个成语也常用来讽刺那些忘本逐利、贪图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