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不闰,400年一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百年不闰,400年一闰”指的是格里高利历(也就是我们现在通用的阳历)中确定闰年的规则。这其实是为了弥补人为规定的历法年份(365天)与地球实际公转周期(约365.2422天)之间的微小差距而设立的。
具体来说:
1. 基本规则(四年一闰):为了接近地球公转的实际时间,每四年增加一天,也就是在4年一遇的2月份增加一个闰日(29日)。这样算下来,平均每年的天数是365.25天。
2. 修正规则(百年不闰):但是,365.25天并不完全等于地球公转的实际时间(365.2422天)。这0.0078天(约每128年多出一天)的差距还是存在的。为了进一步精确,格里高利历规定:世纪年(即能被100整除的年份)通常不作为闰年。比如1700年、1800年、1900年就不是闰年。
3. 最高修正规则(400年一闰):尽管“百年不闰”规则能减少误差,但世纪年仍比实际时间略长。为了完全弥补这个差距,格里高利历又规定:能被400整除的世纪年,仍然是闰年。比如1600年、2000年就是闰年。
总结一下就是:
普通年份(不能被4整除的年份)是平年。
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100整除的年份是闰年。
能被100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的年份是平年。
能被400整除的年份是闰年。
这个“百年不闰,400年一闰”的规则,使得阳历的平均年份长度非常接近地球的实际公转周期,从而保证了历法与季节的长期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