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什么是舍利子怎么形成的(详细资料介绍)


丹凤千字科普:什么是舍利子怎么形成的(详细资料介绍)  

过去,人们大多选择土葬来处理遗体。但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变得越发宝贵,土葬这种方式占用了大量土地。在全球,每分钟都有大约106人去世,每年就有约5600万人离世。为了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火葬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多的推广和实施。

火葬是指通过火化将遗体进行焚烧,直至完全燃烧,仅留下骨灰。那么,我们所看到的骨灰,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呢?经历了长时间之后,骨灰又会变成什么呢?

人的遗体能被燃烧,是因为其中富含有机物,如蛋白质、糖类、脂肪等。这些有机物都是含有碳的化合物,并且含有氧和氢。人的身体中水分占据很大比例,因此氢、氧、碳占据了超过90%的质量。

除了这些基础元素外,中还包含其他元素,如氮和磷。其中,钙是最主要的金属元素,构成了的骨骼和牙齿。虽然骨骼看似主要由无机物构成,但实际上也包含了一些有机物。

骨骼中的有机物约占30%,主要为骨胶原,这是一种具有弹性的胶原纤维。另外70%为无机物,其中包括水分和骨矿物质(也称骨盐)。这些骨盐以晶体的形式存在,并形成了羟基磷灰石,为骨骼提供了硬度。

在火化过程中,虽然人的遗体能充分燃烧,但为了确保燃烧完全,火化炉中通常还需加入柴油等燃料。在高达约1000摄氏度的高温下,遗体中的水分完全蒸发,各种有机物也燃烧殆尽。经过氧化还原反应后,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

的DNA,即脱氧核糖核酸,也会在火化过程中被烧毁,因此骨灰中不会包含人的基因信息。骨骼中的有机物将被完全燃烧,但无机物如磷酸钙等则无法被烧毁,最多只能被分解成更稳定的形态。最终,只留下一堆脆弱的骨架,经过敲碎和研磨后成为骨灰,重量大约在2至4公斤之间。

科学家研究发现,骨灰的主要成分为磷酸钙,化学式为Ca3(PO4)2。虽然纯净的磷酸钙是白色的粉末或晶体,但骨灰的颜色却并非纯白色。

骨灰的颜色从白色到灰色不等,不同人的骨灰颜色会略有差异。这种颜色并不与人的肤色有关,而是与逝者生前的生活习惯和环境有关。例如,长期接触金属的人,骨骼可能会吸收这些金属,导致骨灰颜色变深甚至发黑。患有某些疾病的人,其骨灰可能会呈现粉红色。

骨灰中的碳酸钙在高温下可能会与逝者生前摄入的无机盐结合,发生重结晶现象,形成彩色的晶体球,这就是人们所称的“舍利子”。实际上,舍利子可以通过人为制造。有人甚至利用骨灰专门制造舍利子,并已为此申请专利。

当骨灰下葬后,经过长时间的作用,其中的无机物将重新融入大自然。组体的原子不会消失,而是在自然界中循环。除了舍利子外,还有人将骨灰制成钻石等纪念品。这些纪念品的制作过程中涉及到复杂的化学手段。例如钻石的制作是从骨灰中提取碳元素加工而来。人们还使用骨灰来制作骨瓷——在瓷泥中加入骨灰后经过高温烧制而成。人们对这些特殊纪念品接受程度因人而异。

  丹凤千字科普:什么是舍利子怎么形成的(详细资料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