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意思

选择了教师就等于选择了清贫吗?这句话背后的依据是什么?
从某个时刻开始,一句“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清贫”广为流传,似乎成为了一种无法反驳的真理。许多领导也在公开场合多次强师要甘于清贫。那么,这句话究竟从何而来?它的法律依据又是什么呢?
在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中,教师职业从来不被视为发财致富的途径。历史上,文人墨客大多以穷书生的形象出现,人们也习惯于这种观念,仿佛教师一旦富有,世界就会失去秩序。但这样的观念真的合理吗?
虽然古代有崇尚安贫乐道的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必须清贫。孔子曾经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强调的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毫无意义。对于通过正当途径获得的财富,孔子是持肯定态度的。实际上,历史上也有许多教师通过正当努力获得了不错的收入。
如今,说教师选择了清贫,其实是对教师道德水平的不切实际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行业的收入都有了显著的增长。如果教师行业的增长幅度低于平均速度,无疑会对这个行业的从业者造成极大的影响。一些优秀的教师可能会选择离开这个行业,去追求更高的收入。这种现象已经导致了一些教师为了谋生而采取不正当手段,违背了师德。
我们必须明白,教师首先是普通人,他们也有基本的生活需求。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他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求他们必须过清贫的生活。将教师的收入与扫马路的或超市理货员相比并不公平。我们应该尊重教师的职业付出和他们的,为他们提供合理的待遇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优秀的人才投身于教育事业。
关于那句“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清贫”,其实它对教育发展的危害是巨大的。过去,中等师范的分数线很高,毕业生虽然学历中专,但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强,支撑起了教育的基石。而现在,师范生的报考人数不足,分数一降再降,这背后反映的就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不理解和误解。我们不能忽视这种趋势对教育的长远影响。
不仅是农村教师流失严重,城市里的中小学教师流动也很大。许多老师选择考研、考博、转行或者去南方发达地区发展,都是因为想要过更好的生活。我们无法指责他们的选择,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这对学校和教育造成的伤害。我们应该努力让教师稳定下来,安心从教,让最优秀的人才从事教育事业,这才是教育的希望。
《教》已经实施了二十多年,规定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但现实中,“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清贫”的观念仍然深入人心。这句话没有任何法律基础,但却被某些人反复强调。已经派出了专门的工作组去调查《教》的落实情况,这让我们既感到感激也感到担忧。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教师的待遇和工作环境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待遇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