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揖礼的正确手势左右手

古籍中的礼仪探索:跪拜礼的起源、形式与情感表达
【编者按】关于跪拜礼,现今存在诸多争议,究竟是传统良俗还是糟粕?本文将基于前人研究,通过系统整理(包括图片和文字),深入探讨跪拜礼的起源、形式及其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在历史长河中如何演变,并简要探讨跪拜礼的继承与抛弃问题,以回馈读者。
一、跪拜礼的起源与形式
跪拜礼源远流长,现有文字记录和其他考古资料证实,其在原始社会就已存在。在金文中发现了“拜”字,通过象形字可以看出,最早的“拜”是指用双手拿着谷物祈祷,是一种祭祀形式,庆祝和祈求农作物丰收。随着历史的发展,“拜”的形式逐渐演变为象征性的双手,或双手相握,高过头顶,作揖、拱手的形式来行礼。
跪的篆文则展示了足、膝和坐直的形态,其实跪在古代是人们日常起居的常见姿态。在汉代以前,人们一般都是席地而坐。如果有客人,为表示尊敬,就要直起腰,形成了跪的形式。跪即代表坐着又代表尊敬。拜是在跪的基础上行礼的,表达对对方的敬意。跪拜礼和拜礼是结合在一起的。
二、古代日常礼仪的形式解析
在研究古礼时,对跪、拜、拱、作揖、叩首、稽颡、稽首等一些概念,不少学者说的比较含糊,或者没有分清楚。我们来具体分辨一下。
“坐”:古人都是席地而坐,重心根据不同情形略有不同。虚坐时重心略靠后,饮食则重心靠前。这种坐姿是长期的,因此精神是放松的。
“踞”:蹲坐的意思,《说文》解释为:“踞,蹲也。”
“箕踞”:一种比较随意、不拘礼节的坐姿,形状像簸箕,通常用来形容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史记》中记载的某些场景。
接下来,“跪”:《说文解字》解释为:“跪,拜也。”其动作是双膝着地(有时单膝着地),上身挺直,离开脚部,以表示庄重。
“跽”和“长跪”:长跪和跪的姿态相似,区别在于和脚部距离更长,表示急切或警惕的心情。长跪往往伴随手上动作,比如拱手动作。如《战国策》中记载的某些场景。后来还有一些引申词语,如跽坐、跽拜等。
再来,“拜”:就是双手拱手或者相握(依据象形而来),然后身体弯腰向下到底的过程。拜表示最高的崇敬。在古代,拜和跪是紧密相连的。
其他礼仪形式如“叩首”、“稽颡”、“拱”和“作揖”等也各有其独特的含义和形式。例如,“叩首”是以头部触地或手部触碰地面的礼仪;“稽颡”则是更重于叩首的丧礼礼仪;而“拱”则是抱拳向前伸出的动作,男女在作揖时手势有所不同。
据《周礼》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这些礼仪形式在周代已有明确规定,并一直延续至今。
(未完待续)
2018年2月14日榆木斋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