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打断念头字谜怎么解释(详细资料介绍)

近期,一首名为《苹果香》的歌曲在各大平台上突然爆火,引发了无数音乐爱好者的翻唱与再创作,收获了海量的流量,播放量近50亿次。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讨论,部分网友反映,这首歌的旋律在脑中不断循环,甚至在睡梦中也无法摆脱。这种现象被称为“耳虫”现象。
那么,“耳虫”现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耳虫”现象是指某首歌曲或音乐作品的旋律在大脑中不自主地反复出现,且不受大脑控制。这一现象最早由精神病学家Cornelius Eckert在1979年提出,他用德语“Ohrwurm”来形容这种不自主播放的音乐,形象地比喻为大脑中不断爬行的虫子。
从本质上来说,“耳虫”现象是一种活动。科学家们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观察发现,大脑颞叶的听觉皮层在音乐感知时活动明显,并与情感、学习及记忆等相关的区域产生连接。这意味着,当大脑感知音乐时,会调动负责高级认知活动的区域,这些区域共同形成一个功能网络,产生工作记忆。
当涉及这些区域的连接出现问题时,“耳虫”现象就可能出现。这时,音乐记忆会自动播放。一些研究表明,工作记忆有困难的人,如注意力缺陷障碍(ADD)患者,可能较少经历耳虫现象。而症患者则更容易出现这一现象。“耳虫”现象也可以用认知的理论来解释。有些事情我们越是试图克服,它们就越难以消除。
那么,“耳虫”现象会影响睡眠吗?
研究表明,经历“耳虫”现象的人可能更难入睡,夜间醒来的次数更多,浅睡眠阶段的时间更长。与很少经历耳虫的人相比,每周经历一次或多次“耳虫”现象的人睡眠质量差的可能性是前者的六倍。睡前听歌可能会加剧“耳虫”现象。研究发现,“耳虫”现象多在睡眠期间发生,这表明大脑在睡眠中会继续处理音乐旋律。建议在睡前避免听音乐,以防止“耳虫筑巢”。
哪些歌曲更容易引发“耳虫”现象呢?
有歌词的歌曲更容易导致“耳虫”现象。统计数据表明,歌词简单、重复乐句多的歌曲更容易让人“”。歌曲的节奏和旋律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些“土味”音乐由于其特殊的节奏和旋律模式,很容易让人产生“耳虫”现象。这些音乐通常采用简单的旋律模式、先升调再降调的节奏变化、更长的音符以及更短的音程等技巧来吸引听众。和弦方面,一般也会使用最基本的三和弦。
那么如何摆脱“耳虫”呢?从根源上来说,需要阻断和这部分工作记忆。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嚼口香糖也可以帮助听觉短期记忆中的潜意识循环成分。科学家发现中等难度的任务(如字谜、数独游戏或阅读小说)是阻止“耳虫”并减少其复发的有效方法。可以尝试给自己一个适中的认知任务来分散注意力,例如思考日常的琐事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任务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