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丹凤千字科普:耳朵里鼓脓疖子怎么办(详细资料介绍)(详细资料介绍)

耳朵是极为敏感且脆弱的器官,掏耳时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听力下降、耳朵感染,甚至造成永久性的伤害。尽管大家都知道这些风险,但仍有很多人难以抗拒掏耳朵的。据统计,每年有7000多英国人因使用棉花棒清理耳朵而受伤,这个数字令人。
医生们一直警告,不建议使用棉花棒或其他物品清理耳朵,因为这可能会将耳垢推向耳朵深处,导致听力下降甚至损坏耳膜。实际上,耳朵有自我清洁的功能,很多人一生都不需要特别清理耳垢。这种情况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有些人天生耳垢较多。如果你感觉耳垢过多,最好寻求医生的帮助,而不是自行使用棉花棒或其他工具清理。
有些人的不良习惯是用手指经常掏耳朵,这不仅不卫生,而且不安全。如果指甲太长,很容易掏破耳道膜,造成伤口感染,严重时还可能戳破耳鼓膜,导致听力受损。一旦发现有伤口感染的可能,应及时涂抹消炎水以防止感染恶化影响听力。
耳朵的外耳道外侧软骨表面的皮肤中有耵聍腺,能一种淡的黏稠物质,俗称“耳屎”或“耳蝉”,它像“哨兵”一样守卫着外耳大门。这种物质有的呈薄片状,有的则如黏稠的油脂,平时隐藏在外耳道内,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的作用。
如果耵聍腺旺盛,且外耳道相对狭长、肌肉较松弛的人,耵聍就不容易被排除。再加上经常用带有细菌的手指去掏挖耳道,可能会损伤外耳道皮肤造成炎症,使耵聍增多并与外界尘土,形成耵聍栓塞,堵塞耳道内。耵聍栓塞会耳鼓膜,引起耳痛、耳鸣甚至眩晕。
对于小孩耵聍多的情况,家长必须谨慎处理。若难以取出,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平时应保持外耳道的干燥,避免发生耵聍栓塞。
北京中医医院耳鼻喉科刘树春表示,经常掏耳朵会刺激耳道内的皮肤,容易引起毛囊感染或形成其他外耳疾病。尤其在夏天,由于出汗多、耳内潮湿,感染的机会更大。一般没有必要经常去掏耳朵。如果已经形成习惯,最好控制一下,或减少使用硼酸酒精。经过一段时间,就不会再有掏耳朵的意识了。
但有些人腺体旺盛,有“油耳”情况,“耳屎”生成速度较快,难以自行,这时就需要定期清洁耳道。自己处理时,应使用正确的方法,例如用棉签浸泡温水后轻轻擦拭耳道。对于质硬的“耳屎”,最好请专业医生使用专用来处理。
不正确的挖耳朵行为可能会导致感染,给耳道健康带来隐患,甚至影响听力。有时候耳朵痒是因为耳道中积累了耵聍造成的。正常情况下,耵聍可以通过下颌运动自行。如果“动嘴”后仍不能缓解耳痒、耳闷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专家提示,耳痒、耳闷也可能由其他耳科疾病引起,因此不建议盲目挖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