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代沟老妈,你有微信吗


啥是代沟老妈,你有微信吗  

代沟的出现与社会的类别化现象息息相关,进而产生了特定的心理效应。当老李的太太孕育出小李,他们自然形成了父母的心态。那些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城市青年,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所经历的人生体验让他们之间容易形成共鸣。外界可能把他们看作是受宠的小皇帝,而他们自己却觉得自己像是服务于家庭的小。从祖父辈通过邮局寄信,到父亲辈通过电话沟通,再到当下年轻一代的手机不离手,这些变迁显示了一代又一代的差别。

这些差异促使人们将自己的时代视为一个独特的类别,而将其他时代视为不同的类别。我们用“我们”来标识自己这一代,用“他们”来指代上一代或下一代。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就是类别特征激发了人们的类别意识。

一旦个体产生了一种属于“我们这一代”的归属感,往往就会认为自己这代人是的典型代表。每个人都可能觉得自己正是这一代人的缩影。

在个体看来,上一代人都显得刻板、老旧、固执和守旧;下一代人则似乎缺乏责任感、过于追求时尚且办事毛躁。中年一代则处于夹缝之中,被上一代看作能力不足,被下一代看作过于守旧。这种代际的归属造成了社会类别化后的代际对立,使得时间的连续性在这里断裂。我们享受着上一代的遗产,却忘记了我们也来自那里;我们塑造着下一代,却忽视了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在社会的类别化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归属感和自尊,但也可能变得倾向于给每一代贴上标签,将行为和观念的差异简单归咎于年龄和时代,形成对代际的刻板印象。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认知的吝啬鬼”。

实际上,个体之间的差异往往大于代际之间的差异。真诚的沟通和交流可以弥补代际之间心理联系的断裂。

社会的快速变迁导致传承出现心理上的断层。分处在代沟两侧的人,其思想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等都发生了变化。社会类别化带来的心理效应形成了对峙,增加了偏见和的可能性。

代沟两侧的人可能会互不理解,甚至抱有敌意。但如果我们能真实地去接触每一代人,我们就会超越类别化的心理效应: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同样,我们这一代人也有着丰富的差异,有思想僵化的人,也有思想开放的人。这意味着人际间的差异往往大于代际间的差异。当我们以更长远的眼光看待代际差异时,这些差异就会变得微不足道。

社会心理学家提出接触理论,认为通过接触和沟通,人们可以通过新的类别化过程或去类别化过程来解构原有的类别意识,从而跨越代沟。因为代沟主要是一种心理存在,而非物理存在,所以通过真实的接触,我们可以重新建立代与代之间的心理联系。

  啥是代沟老妈,你有微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