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它背后藏着哪些有趣的故事和深刻意义?


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它背后藏着哪些有趣的故事和深刻意义?  

小时候,在元宵节这一天,最令我开心的就是跟着大人们去看花灯。观赏完五彩斑斓的花灯后,回到家,就能吃到奶奶亲手做的桂花甜汤圆。那种香甜可口的滋味,至今仍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元宵节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节日,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确立。古代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正月半、月望、元夕、元夜等。到了唐朝初期,人们称之为上元节。宋朝以后,元宵节又称为灯夕,而到了清朝则称为灯节。自古以来,元宵节都是一个热闹非凡的节日,夜间燃灯是这一节日的重要习俗之一。精致多彩的花灯将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推向。除了观花灯外,吃汤圆也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说到汤圆,它在杭州又被称为“汤团”。古代最早称为“浮圆子”,后来改名为“汤团”或“汤圆”,因为与“团圆”发音相近,寓意着吉祥团圆。之所以称之为“元宵”,是因为正月为元月,“宵”指的是夜晚,正月十五的夜晚是月圆之夜,因此有吃汤圆赏月的习俗。人们也将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杭州人自古以来就有在元宵节吃汤圆的传统习俗。民间有句谚语:“上灯圆儿落灯糕,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十三要上灯日吃汤圆,正月十八落灯日则要吃年糕。

据传,汤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周公发明了“汤团”,但与现代汤圆并不完全相同。与现代汤圆相似的面食出现在西晋时期,当时称之为“牢丸”。这种食品与古代祭祀礼仪有关,古时祭礼中的三牲称之为“牢”,所以“牢丸”是用猪牛羊肉作为馅料、搓成丸子状的圆形面粉食品。唐宋时期,有一种与汤圆相似的面食叫做“油锤”,用糯米做面团,以豆沙为馅,煮熟后放入水中冷却,再油炸制成,口感软糯、外酥里嫩、甘甜香浓。

宋代是汤圆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汤圆最初被称为“圆(元)子”,后来出现了多种叫法。宋代人过元宵节必吃的美食就是圆子。当时,圆子的种类繁多,有山圆子、珍珠圆子、澄沙圆子等。其中,用黑芝麻、猪油、白糖作馅,以糯米粉搓成的“乳糖圆子”与如今宁波麻心汤圆最为相似。

作为美食的汤圆,自然受到了宋代文人的喜爱。宋代诗人周必大在《元宵煮浮圆子》一诗中赞美了汤圆的美味。南宋女词人朱淑真也写过一首《圆子》诗,认为清甜软糯的圆子味道胜过鸡肉和蟹肉。

明朝时期,“元宵”的称呼被广泛接受。当时的汤圆制作方法是使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在清代,汤圆是元宵佳节时宫廷的美食。清代还有民间制作元宵的高手马思远,他制作的元宵以桂花、糖、胡桃为馅料,馅料香甜独特,粉皮精致,因此供不应求。

如今,汤圆的制作方法南北各异。之所以北方称为元宵,南方叫汤圆,是因为二者材料和做法不同。北方元宵多用箩摇滚手法制作,而南方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制作时先拌馅料,晾干凝固后切成小块,然后放在盛有糯米粉的箩里来回滚翻成圆球。而南方汤圆的做法有点像包饺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包入馅料即成。汤圆馅含水量比元宵多,吃的时候要注意内馅之汤水烫口。

在古代,汤圆与元宵的名称和制作方法并不像现代那么明确区分,常被视作同类食品。明末吕毖在《明宫史》中认为北方元宵就是江南汤圆。同样地,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也记载了萝卜汤圆和水粉汤圆的做法。在古代食用习俗上也有所不同,元宵主要是北方元宵节的饮食习俗;而汤圆则是南方春节、初七、元宵节(上元节)的节日饮食习俗的组成部分也是招待远方的家人回家团聚的传统食品其意义和北方饺子相当重要此外南方还有冬至吃汤圆的习俗因此汤圆又叫冬至团或冬至圆等名称的由来也与熟化方式有关因常放进沸水汤煮故称汤团水团等古代汤圆的叫法有很多如元子圆子团子等起初圆子与团子是有区别的但到了清朝两者已没有多大区别了

  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它背后藏着哪些有趣的故事和深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