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地壳中含量最多金属(详细资料介绍)

《元素之旅》系列回顾(请搜索公众号:若然-与知同行)
《能量之源:氢(H)》
《超导核心:氦(He)》
《白色石油:锂(Li)》
幕后英雄:鋇(Be)
跨界之王:硼(B)
无限拼搭:碳(C)
生命之缘:氮(N)
掌控生死:氧(O)
双面侠:氟(F)
霓虹精灵:氖(Ne)
唯一咸素:钠(Na)以及生命之光:镁(Mg)。下面我们将深入解读关于铝(Al)元素的故事。
铝,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13号金属元素,原子量为26.98。其原子核内拥有13个质子,核外则分布着三层电子,最外层拥有3个电子。这种独特的电子结构赋予了铝金属特性,使其具备了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在化学反应中,铝容易失去最外层的3个电子,形成带有正三价的铝离子,表现出强烈的还原性。这也使得铝能与多种酸、碱及某些金属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
在19世纪中叶以前,铝的制取过程被视为炼金术的一部分。直到1825年,丹麦化学家厄斯泰德才首次成功用钾汞齐还原氯化铝,得到不足1克的铝珠。到了19世纪中叶,法国科学家德维尔建立了首个铝厂,但当时的年产量仅以公斤计,这使得铝的价格超过了黄金,成为的象征。例如,拿破仑三世曾用铝制餐具宴请宾客,而门捷列夫因编制元素周期表而获得铝杯的赏赐。甚至在沙皇俄国,科学成就的表彰都用铝制奖章。
历史性的转折点出现在1886年。那一年,的霍尔和法国的埃鲁各自独立发明了冰晶石-氧化铝熔盐电解法。这一突破使铝生产的能耗降低了90%。随着水力发电的普及,铝的价格在20世纪初暴跌至每公斤仅1卢布,完成了从贵族金属到普通工业材料的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电”的发展。铝的提取主要依赖熔盐电解法从氧化铝中获取金属铝,这一过程需要在高温(950℃)和强电流的条件下进行,因而需要大量的电力支撑。事实上,生产1吨铝大约需要消耗13000-15000千瓦时的电能,相当于普通家庭130-150个月的用电量。尽管经过100多年的改进,这一能耗水平仍然较高。在刚开始使用电解法提取铝时,生产1吨铝的电能消耗更是高达20000千瓦时以上。
尽管如此,铝的生产能耗仍然远高于其他常见金属,如铁和铜等。铝在地壳中的丰度极高,达到7.45%,远超铁(4.2%)和铜(0.006%)。这一特性使得铝成为地球化学的重要角色,每一立方千米的地壳大约含有1.3亿吨的铝元素。其主要存在形式是铝硅酸盐矿石,如长石、云母、高岭土等主要的造岩矿物。
这种矛盾的统一性是铝的独特魅力所在。其表面形成的纳米级氧化铝薄膜(Al₂O₃)既能隔绝腐蚀,又不影响金属本体的导电性。而且,虽然其密度仅为钢的1/3(2.7g/cm),但通过与其他金属合金化,可以获得与结构钢相当的强度。这些特性奠定了铝在现代工业中的核心地位。
铝合金以其独特的性能优势,几乎渗透到了现代工业和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例如,波音787梦想客机使用了50%的铝合金,比传统材料减轻了20%的重量。在建筑行业,铝合金因其良好的耐腐蚀性、美观性和易加工性而被广泛应用于门窗框架、幕墙、屋顶结构以及室内装饰等方面。在电子设备领域,铝合金常用于制造手机、电脑的外壳,提供良好的机械保护、散热效果以及质感和外观品质。
在全球范围来看,铝元素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量在所有金属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钢铁;而在有色金属合金中则稳居第一,占比超过60%,是铜合金产量的5倍。这是因为相比其他金属,铝具有许多明显的优势:资源丰富、密度小、质量轻、耐腐蚀性强、导电性良好、易加工成型以及可回收性高等。
铝的特性恰到好处地满足了各种领域的需求,使其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贵族金属的辉煌到今天的广泛应用,背后蕴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材料性能的不断探索。真是巧合中的天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