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月是故乡明》古诗(详细资料介绍)


丹凤千字科普:《月是故乡明》古诗(详细资料介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古典诗词中的白露情怀

——咏白露古诗赏析

王传学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在秦州,由于战乱阻隔,音信不通,心中十分忧虑和思念,写下《月夜忆舍弟》,真实记录了当时的思想感情: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更见凄凉。沉重的鼓声和天边孤雁的,使得本已荒凉的环境显得更加冷落沉寂。而“露从今夜白”不仅写景,也点明了时令。在这样一个清冷的夜晚,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月是故乡明”更是直接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却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真实而合理,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强烈感怀。

舍弟,即杜甫的弟弟们。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因战乱而四散飘零。望着天涯孤雁,想到自己的兄弟离散,不禁感慨万千。“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兄弟的深厚感情,也道出了战乱时期人们共有的无奈和痛苦。寄出的书信总是无法送达,更何况战乱还没有停止,这种担忧和无奈在诗人心中更是无法得到解脱。整首诗层次井然,首尾呼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同样是在白露节气这一天,中唐诗人韦应物在滁州任刺史时,思念远在长安的亲人,写下了《闲居寄诸弟》。通过描绘白露时节的景象,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韦应物的这首诗以“秋草”、“白露”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他通过描绘白露时节的景象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在这百无聊赖之际,诗人在芭蕉叶上独自题诗消遣。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方式充满了生活气息。在古诗中,特别善于运用这种细微的“琐屑”来传达深沉的情感。相比于韩愈的奇崛剑走偏锋和白居易的过于讲究回环曲折的风格,韦应物的诗显得古朴温厚。他以淡泊质朴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常常令人感动。例如他在《观田家》中写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这种自然朴实的描写令人耳目一新。这种风格也体现在他的其他诗作中如《滁州西涧》中的“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这些诗句都透露出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自然美的敏锐捕捉能力。正如明代文学评论家胡应麟所评价的那样韦诗“尤淡远者绝唱”。他以淡泊质朴见长以微小的细节打动人心在古诗领域独树一帜。除了他的诗歌风格之外韦应物的人品和为官之道也广受赞誉他一生廉洁勤政爱民如子被人们尊称为“韦苏州”。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的深厚情感这也是他诗歌中深深打动人心的地方。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年届八十之际仍不忘北伐复国他在白露节气写下《白露前一日已如深秋有感》抒发了自己到老不忘北伐的雄心壮志 篇幅所限下面为精简版: 白露时节陆游写下《白露前一日已如深秋有感》回忆自己年轻时曾参与筹划北伐的经历虽然年岁已高但心中依然怀揣着理想和斗志这首诗表达了他的情怀和对的深深忧虑 在这个传统的节气里那些经历过家国亡的人如何面对满天的明月和一片的秋露呢宋末元初诗人丘葵的《白露日独立》深刻表达了自己的家国之忧在乱世中他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拒绝名利传承国学在元朝下他坚持自己是宋国的遗民传承传统文化和理想丘葵的诗作展现了一个者的孤独坚守和深邃情感让我们在纪念杜甫的同时也要铭记这些在历史中闪耀过的人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仰 愿盛世永远白露铺面丰饶的大地永无战乱万世太平!!

  丹凤千字科普:《月是故乡明》古诗(详细资料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