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相宜本草红景天适合年龄(详细资料介绍)

随着时序步入立秋,夏日的炎热虽然尚未远去,但早晚已带有沁人心脾的凉意。生活中纷繁的不如意总有时会打扰我们的平静,从混乱中抽离并不容易,容易让人陷入疲乏,难以捕捉内心的声音。幸运的是,生命的元气与活力常常被自然所滋养。《在雪山和雪山之间》这本书,就像是一个粗犷却充满温情的精神坐标,引领我们翻开书页,如同“补水补粮”一样,重拾内心的喜悦。
作者乔阳,生于上世纪70年代,成长于江边的原野。他从父亲带回的地图册中认识了冰天雪地、大漠黄沙、东海潮水和西南雨林,后在青年时期定居于德钦的高山峡谷之地,近的时间里完成了自我寻找和定位。《在雪山和雪山之间》记录的就是乔阳的诚实之旅。
只有保持纯粹,我们才能真正找到我们想要的。在离天空更近的地方,我们是否能更为真实?在雪山和雪山之间,河流与森林沿着山脉流淌,城市的喧嚣未曾抵达,人与自然保持着永恒的和谐。相比于早期去雪山的“意义之旅”,现在人们对自然的情感更为坦诚与温厚。
《在雪山和雪山之间》并非仅仅是滇西北的故事集,而是一部充满感官的文字。它让人惊讶地发现,在这广袤的天地间,自然可以激发人们无数种丰富的感受。这些感受被乔阳捕捉到,化为精神的雀跃与欣喜,如同密集的音符在五线谱上跳跃。
在写作这本书之前,乔阳并无写作经验。当这本书走红后,面对采访,乔阳却坦诚地表示自己并不擅长回答一些问题。这种反差更凸显了自然对敏感心灵的力量,只有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才能自然地萃取出每一刻的鲜活。
雪山、冰川、森林和草甸间,随着日光的流转,故事不断流淌。站在雪山之间并不等于成为了雪山的一部分,只有经过一次次的感知、体验和领悟,我们才能真正打开情感之门。作为乔阳在德钦近的生活记录,《在雪山和雪山之间》是乔阳静默、聆听、记录后的畅快讲述。
在这片土地上,人是历史与未来的生动体现。书中的人物虽然不多,但都颇具代表性。比如与乔阳一同巡行的滇西北生物研究者潘发生和北美自然摄影师威廉,他们对每一株新发现的植物都满怀欣喜。虽然他们的发现对于大自然来说或许微不足道,但这种充满敬畏的探索之旅依然具有重要意义。还有红缨叔叔这样的本地牧民代表,他们面对生活的变化时的复杂情绪,被乔阳敏锐地捕捉到。尽管生活方式在悄然发生变化,但对于他们来说,有些记忆将永远留在雪山脚下的深处。这种变化是好是坏有时难以定义。此外书中还有许多未曾提及姓名的牧人朋友他们的故事因内心的爱与善源源不断地产生美好的联结人们的自然感受与记忆因此瑰丽多彩。
人们对于情感的丰富与伤痕的留下并存他们向往自然也期望能在自然中获得治愈力如同自然万物野蛮生长一般对于许多人来说除了自我实现一生中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寻求自我和解有时候后者甚至比前者更为重要。
尽管乔阳在山林间的牛棚里生活仍然离不开咖啡她在朋友圈分享高山植物图但对外界来说她是一个充满情感的旅人但对她自己来说珍视内心的感受就足够了这是对外界;不必过于刻意追求完美而让情感成为束缚这是内在雪山之下大自然面前世界用包容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讨论孰高孰低是没有意义的。
从《在雪山和雪山之间》作家黎戈感受到的不仅是自然文学的魅力更多的是文字与结构的浑然一体山野式的蔓生野长之美从海拔2000米到5000米的奇妙巡游是一场对每个人的心灵开放的盛宴无论是报春花绿绒蒿红景天雪莲还是其他的植物它们都带着自然的气息让人陶醉在这份大自然的盛宴中正如乔阳所说天地无涯我们要走向更广阔更本质的方向去发现生活的真谛和自然之美。
(来源:青岛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