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何以知之的以是什么(详细资料介绍)

孔德之容,道为唯一准则。
道作为实物,形态缥缈难以捉摸。在这恍惚之间,却可见其真切之形;在这模糊之中,亦可感知其实质之在。深邃而幽暗,其中蕴含天地之精华,这些精华真实可靠,可以信赖并据此。
从古至今,它的名字和影响一直存在,我们依靠道来探索事物的演变过程。我是如何知道万物演化的过程的呢?正是依赖于“道”的启示。
这一章内容较为深奥,我们首先要理解“德”的概念。开头便明确指出,大德完全遵循道的指引,这是毋庸置疑的。接下来,老子并未深入阐述德如何“惟道是从”,而是从本体和历史经验两方面来描绘“道”的存在,以揭示“孔德”的内涵。从本体角度看,“道”作为一个存在,形态恍惚,既有不明确之处,也有确定之象、之物、之精、之信。这些确定的因素使我们能够依赖并遵循,“惟道是从”成为“孔德之容”。
对于这一章,尤其难理解的是对“道”的本体的描述。我们如何解读这些文字呢?仍需在《道德经》的整体框架内寻找答案。有些解读者站在自己有限的认知角度,试图解读连老子也描述不清的“道”,结果越解释越糊涂。
要想真正理解这些文字,需把握以下逻辑:
一、牢记“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徼”这一原则。
《道德经》明线讲述“道”和“德”,暗线则涉及“知”和“行”。其中,“道”是对世界的最高认知。如果我们把人类和个体的活动比作在行走的话,“道”便是唯一的金光大道,沿着这条大道走,我们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那么如何认知“道”呢?老子给出的方法就是“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徼”。这意味着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需要兼顾无欲和有欲两个方面,也就是要主观和客观相结合。这是一个认识论,也是一个方法论。
二、理解“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
在《道德经》的第十一章中,老子通过三个常见的器物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我们不能仅从简单的哲学层面来理解这两个概念,它其实还涉及到“道、德”“知、行”。如果我们把这一章和前面提到的原则结合起来,就会发现老子强调的“有欲”能带来便利,“无欲”则能发挥作用。我们已有的认知能为我们提供便利,但对“道”的探索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例如第四十八章中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也说明了这一点。
三、把握“致虚极,守静笃”的心验。
“道”并非通过知识的积累来学习,而是需要我们通过心灵的体验,返璞,从有欲达到无欲,从名世界返回道世界。在这个境界中,万物归于静、归于命、归于常——最终归于“道”。这就是心灵见“道”的境界和奇迹。我们要牢记这个“明”字。认知的最高追求就是“心灵之明”,而不是被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所迷惑。
当我们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再来理解文中对“道之为物”的描述,是否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呢?是的,这些表述仍然是基于心验的角度,而不是我们有限的认知。类似于在古诗中寻找春天的意境一样,《道德经》中的一些章节需要我们闭上眼睛反复诵读体会才能真正领悟其意涵。《道德经》本身就是用来诵读的通过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心灵的虚静和认知的升华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之道。在此分享一首古诗与大家的感受颇为相似: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愿诸位在《道德经》的探寻中也能有所得且听下回分解。今天我们的解读就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会深入探讨其他的章节让我们继续学习之道充满自信源自于内心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识和确信这也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然产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