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水仙象征着什么意义和精神(详细资料介绍)

每年春节,我家都会按照惯例购买几球水仙。这种花卉的养护十分简单,只需要将其球茎放入浅钵中,定期更换清水,大约一个月左右就会开花,既应景又适合懒人养殖。
水仙花在我心中十分美丽,我很喜欢它清幽温婉的香气。每年花开时,我都会特意靠近闻几次。妈妈每次看见都会提醒我:“小心,有毒!”其实,只需注意其鳞茎有毒,花瓣是无毒的。
虽然我很喜欢水仙花,但它并不是我最偏爱的花种。究其原因,从植物学的角度来看,它的结构相对简单明了,而我更喜欢那种结构精巧且复杂的植物,它们充分展现了进化的魅力,往往是不起眼的小野花更能引起我的兴奋感。
水仙是过年不可或缺的花卉。它属于石蒜科,与我们常见的君子兰、朱顶红、水鬼蕉等都属于同一科。它们都有着六裂的花被与六枚雄蕊、子房下位以及带状扁平的叶子。
水仙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其花中心有一个金的浅杯,上缘整齐,这在植物学上称为副花冠。单瓣品种的水仙被称为“金盏银盘”,非常形象。也有重瓣的品种,名为玉玲珑。
今年我对水仙产生了特别的关注。在古代,水仙、蜡梅(或梅花)以及南天竹的红果,几乎是岁朝清供的组合。文人雅士们常以瓶花清供的形式庆贺新年,或是以这个主题来绘画。水仙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我之所以对这三种植物情有独钟,是因为它们颜色鲜丽,在寒冬中开放,给人以视觉上的明亮和心灵上的慰藉。汪曾祺在《岁朝清供》一文中提到:“水仙、腊梅、天竹,是取其颜色鲜丽。”
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水仙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尤其令人惊讶的是,它在宋朝时期迅速走红,成为顶级网红花卉。“水仙是外来物种,真正引起人们关注是在北宋熙宁、元丰年间……”这段时期,水仙几乎走完了其他花卉数百甚至上千年的历程,最终与梅花等“岁寒之友”齐名并誉。
过去一年的植物生活中,我不断发现很多植物,不管是我国原生的还是外来的物种,都在宋朝时期突然声名大噪。对此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宋朝人的审美到底有何不同?
我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程杰教授的文章中找到了答案:“宋代社会的平民化、精英阶层的士大夫化和意识形态的道德理性化,使宋代文化展现出一种气质平静、格调淡雅的时代风格。具体到花卉品种选择,宋人更为欣赏那些色彩素雅、气味清香的花卉。这是水仙在宋代一经发现就迅速受到推崇的主要原因。”
因此毫不意外,黄庭坚、杨万里等宋代诗人们写下了大量吟咏水仙的诗词。但在我看来,关于水仙的诗词多是赞美其“冰肌玉骨”、“凌波仙子”等形象,缺少新意。而朱熹等理学家们则过分将其塑造成凛然的形象。“一首《赋水仙花》,又是‘高操摧冰霜’,又是‘讵识怀贞刚’,这种柔弱的草本植物被赋予了过多过重的道德象征。”我理解了朋友为何称宋朝为“扭捏宋”。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一位不甚出名的宋代诗人宋伯仁的《山下》:“山下六七里,山前家。家家清到骨,只卖水仙花。”他真实地记录下了水仙在宋朝的流行程度。
民国时期著名园艺家黄岳渊、黄德邻父子合著的《花经》对水仙的描述虽简短却深得我心:“水仙腊蕊素瓣,冷艳幽香;于岁暮天寒之际;盛以磁钵,满贮清水;下佐文石;供诸明窗之前;芬芳扑鼻;清致入画。”这种简洁而经典的描述没有扭曲水仙的美。
今年的水仙是元旦节买的。我了解到漳州自清代乾隆朝起已成为我国水仙的主要产地。漳州水仙不仅在国内畅销,还出口到海外地区。一位花友骄傲地告诉我,“水仙是漳州三宝之一”。我好奇地询问其他两宝是什么?答案是八宝印泥和片仔癀。花友们还分享了许多关于如何养好水仙的经验和建议。养水仙也是一门技术活需要控制叶子高度和防止倒伏等技巧我在未来会尝试使用这些经验来养护我的水仙花们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我也意识到虽然水仙是多年生植物但要想让它第二年复花并不容易这可能与它起源于温暖湿润的地中海地区有关因此在气候适宜的环境下它才能茁壮成长此外我还了解到了关于水仙的身世争议以及最新的植物分子学研究结果证实了我们特别热爱的这种水仙其实是法国水仙的变种在唐代作为贡品传入我国这些有趣的历史背景让我对水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增加了我对它的喜爱之情。虽然洋水仙在花市上也很常见但在我看来它与水仙花相比缺少了一些东方神韵的美总之每一种花卉都有它独特的魅力之处正如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