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为什么vivo手机无法充电,写无法充电,请咨询售后(详细资料介绍)


丹凤千字科普:为什么vivo手机无法充电,写无法充电,请咨询售后(详细资料介绍)  

当我们谈论手机快充时,国产手机用户无疑是全球范围内感触最深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正在享受120W、150W甚至200W的超高充电功率带来的便捷,只需十几分钟甚至十分钟就能让手机的电量从低迅速回升。

即使是看似“落后”的65W快充技术,如今在一些千元手机上也已经成为了标配,为用户带来了半小时内充满手机的愉悦体验。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许多国产手机用户来说习以为常的快充技术,在许多海外手机用户眼中却是一项“黑科技”。

以全球出货量常年领先的三星为例,其旗舰手机的充电功率仅为45W,其他品牌则大多支持27W或30W的快充。苹果的情况也类似,即使是最新推出的iPhone 13系列,充电功率也仅有最高25W。

在充电速度方面,使用过iPhone和旗舰安卓手机的用户应该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安卓手机往往能在半小时内完成充电过程,而iPhone则需要一到两个小时。在日常使用中,这种差别可能并不明显,但在急需快速补电的情况下,安卓手机的快充功能无疑能省去许多麻烦。

国内快充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源于手机厂商间的激烈竞争。由于这种竞争关系,各品牌的快充技术往往采用私有协议且不对外开放。这对用户来说并不友好,因为使用非官方充电器可能只能激活低功率充电模式,远远达不到专用快充的效果,甚至可能比iPhone的充电速度还要慢很多。

正因如此,拥有多个数码设备的朋友在出门时可能不得不携带多个充电器,为手机提供所谓的“专属服务”。前段时间欧洲提出通过法案推动快充协议统一的消息传出后,国内网友的评论大多是希望国内也能推动快充协议的统一。

事实上,国内的快充技术早已在2021年正式成立,媒体也以此为契机认为国产快充标准将更快统一。但实际情况是,各厂商在私有协议的路上越走越远。那么,为什么快充协议统一这么难呢?

我们要了解为什么国内厂商的私有协议都不兼容。目前国内的快充协议主要按照手机品牌及技术提供商分为几个阵营。以OPPO为代表的欧加系、vivo系,以及华为系和PD系(包括高通、小米、苹果等)是主要的几大阵营。每个阵营都有自己的快充协议,而且往往不兼容。

欧加系和vivo系采用自己的私有协议,而高通和苹果则主推PD快充协议。小米系则使用的是魔改版QC协议,与PD系有一定的兼容性。这些不同的快充协议导致用户在选择充电器时需要考虑到自己的手机品牌和型号,否则可能无法获得最佳的充电效果。

以OPPO的VOOC快充协议为例,它是国内首个采用低电压高电流方案的快充协议,这种方案需要手机、电池、充电器和充电线的四端适配,使得充电模组的成本相对较高,但用户体验显著提升。

vivo系则采用了独特的FlashCharge技术,后续迭代为SuperFlashCharge。它走的是多充电IC设计的路线,与OPPO和高通有所不同。vivo的快充功率呈现出一些奇怪的数字,如33W、44W、55W等。这种设计在兼顾充电速度的努力降低和电池寿命加速老化等问题,但成本也相应更高。

小米则紧跟高通的快充技术研发进度,逐渐转向PD阵营。目前的快充技术基于PD的PPS补充协议魔改,一定程度上兼容PD快充模式。在使用第三方充电器时,小米手机往往可以激活PD 3.0的27W快充模式。

可见,国产手机快充协议的不兼容并不仅仅是因为厂商竞争,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快充系统硬件架构的巨大差异以及专利技术的转让和授权问题。

那么,国内快充协议何时能够统一呢?目前看来,国内快充虽然成立了一段时间,但各厂商仍在坚定地有协议路线。随着快充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迭代,各品牌之间的技术差异正在逐渐缩小。例如,OPPO、小米、vivo等厂商都开始转向多充电IC+高压高电流的方案。随着技术路线的趋同,未来快充协议统一的难度和成本也在下降。只要各厂商开放标准互认并在硬件芯片上实现统一标准那么距离实现快充协议统一的目标就不遥远。然而国内的手机市场竞争激烈即使技术路线相同各厂商在具体的方案和技术特点上仍有区别要想实现几家企业的互认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至少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短时间内完全统一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未来国产手机可能还是会大量使用私有快充协议但可能会考虑开放部分落后协议给第三方厂商使用以满足更广泛用户的需求。例如当OPPO普及了150W快充后可能会开放65W快充让获得授权的第三方充电器可以激活虽然无法提供最快的充电速度但至少比现在的10W、18W要好得多。

  丹凤千字科普:为什么vivo手机无法充电,写无法充电,请咨询售后(详细资料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