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居然有双序言?太特别了!


这本书居然有双序言?太特别了!  

《签名本丛考》一书由陈子善所著,海豚出版社于2017年5月出版,共231页,售价为65元。

数月前,我得以阅读陈子善先生的这部新书。该书的序言中提到:“研究签名本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从签名本中可以考察作者的文坛交往,了解作者的著书缘起。”陈子善先生撰写此书的主要关注点在于现代文学研究和史料的挖掘。

每个人对同一本书可能有不同的阅读体验。我最近偶然翻阅了一本旧书《今水经》(光绪崇文书局刻本),作者黄宗羲在序言中提到,古人写书都有其目的性,有的为了治理天下,有的为了民用,无空言无实物。他重作了古人有误的《水经》,但认为郦道元的注过于流连词章而无实际意义。我对读书的理解有限,仅在旧知识分子中,我知道王国维反对这种完全功利的读书观点。他在早期研究欧洲哲学和教育的《静安文集》中,提倡文学、哲学、美育超越功利,培养人的精神世界。我认为读书不仅可以功利地去读,也可以纯粹为了愉快去阅读,而后者才是读书的本质。陈子善先生的这本书《签名本丛考》,在我看来并非一本枯燥的历史资料书籍,而是一本富有意义的随笔集,这也是我喜爱它的原因。

陈子善先生擅长研究新文学领域,游刃有余地展现了其专业知识。他搜寻的这些珍贵旧版书籍并非来自图书馆,而是自己辛苦搜集而来。其中,既有师友的馈赠,也有从旧书店、书摊购得,或是拍卖竞价所得。他对书籍的热爱自然流露在字里行间。像知堂老人一样,他也经常评论书本的纸张美恶、刻工好坏。对于他来说,读书成癖的人可能会喜欢本身。

书中主要收录了民国的初版本和当时的签赠本,令人羡慕。初版书通常经作者手订,蕴含了作者的想法和情感,不同于后来别人编排的版本,还可能保留独有的信息。如果这些旧版再留下手迹,就仿佛成为了作者的一部分。我收集旧版书并不都是为了阅读,更多时候是一种情怀。当我获得名作者的旧版签名本时,我会感到愉快。

书中的第一册是周作人签赠林语堂的《陀螺》。这本书是林氏1936年离开上海去时寄存在商务印书馆的十大箱书之一。经过六十余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散出。周作人的日记中有送书的记录。卞之琳的《三秋草》也让我感慨颇多。虽然我对新诗读得不多,但这本书是沈从文帮他印成的,只印了三百册,流传稀少。作者在旧书店买到的时候,架上有全新的十几册,那时卞之琳先生还健在,所以请他在书上题字。

《申酉小唱》(陆志韦著,1933年自印本)也是我首次见到。文中所引季羡林的评论也是首次了解。陆志韦的旧版书我有一册《渡河》,他在最早的新诗刊物《诗》刊上发表了不少作品。这本《申酉小唱》是沈从文代他签赠孙大雨的。以前的文学史著作中,沈从文似乎被边缘化,但我在书店中翻阅《小说月报》的复印本,读了他写的短篇后才开始注意他。然后在北图借过他的小说集《阿黑小史》。虽然对读小说久已没有兴趣,但若有他手迹的书我还是希望有一册。最近这个愿望终于实现,我在网店买到开明版的《十日谈》。虽然这不是签在自己写的书上,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

附录《签名本和手稿:尚待发掘的宝库》则从史料学的角度探讨了签名本和手稿在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作用。虽然我对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并不熟悉,但书中叙述的事件部分我非常喜欢读。比如陈衡哲的《小雨点》一篇牵涉到新文学谁最早写作品的问题。以前我知道陈衡哲为最早写白话小说的女性作家之一并不清楚还有李劼人和刘韵琴的存在。《签名本丛考》一书通过引用胡适为该书所写序和各种讨论揭示了这个历史的真实情况也让我更了解现代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并从中受益匪浅。,文中对各种书籍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考证展现出了作者对每一本书的热爱和珍视这些书籍也反映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对文学的独特见解此外书中还包含了许多有趣的评论和考证这些部分充满了趣味性和启发性展示了作者对文学的独到见解和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值得一提的是出版社还为这本书制作了八十册特制本以纪念陈子善先生的七十寿辰但我所得到的是普通版的毛边精装本在我看来已经相当精致了唯一的遗憾是书名和书签的设计让我感到有些不协调总的来说这本书充满了学术价值和对文学的独特见解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对于喜欢文学和历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这本书居然有双序言?太特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