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用不反......而且......造句(详细资料介绍)


丹凤千字科普:用不反......而且......造句(详细资料介绍)  

所谓“自我认同与情境写作”,便是通过文学写作,再现并创新一个审美的人生情境,实现自我生命的体悟与超越。古典诗词具有独特的优势:它简洁精炼,可随时吟咏,快速捕捉人生中的精彩瞬间。如同现代人手中的智能手机,随时记录美丽的风景。王维的《鹿柴》便是如此,用短短几句诗,记录了山林日照的一刹那,并永远留在了的审美记忆中。

古典诗词音律和谐,充满美感,让学生体会到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魅力,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母语。例如孟浩然的《春晓》,千百年来广为传诵,因其优美的音韵,将整首诗串联起来,顺口一读,前呼后应,优美动听。

古典诗词意象丰富,境界深远。深入其中,不仅能获得审美的愉悦,而且还能实现心灵的超越和自由。作者曾写的一首小诗,记录了在白洋淀的亲身经历,丛丛芦苇、田田荷叶、白云飞鸟等美丽的意象,成为心中永恒的风景。

写作的第一步:培养敏感的心灵

以古典诗词作为写作的载体,成为我讲授这门课的主要内容。在动笔写作之前,我要求学生做到“能感”与“能观”。“能感”就是要深入生活、热爱生活,对宇宙人生有自己真切的认知与感受。无论是春花秋月的“景物”,还是喜怒哀乐的“感情”,要酝酿成为文学作品中的“境界”,关键在于“真”。

如何做到“真”呢?这就要求作者必须有一颗敏锐、细腻而善感的心灵。李白的孤独伤感之心、杜甫的深情眷念之心、王维的参透人生之心等,都是对宇宙万物的真实感受。没有这一颗颗感受人间冷暖的心,诗中的素材又从何而来呢?这些传诵千年的伟大作品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能感”之心是写作的源头。

写作第二步:培养审美的眼光

但只有“能感”还不够,因为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多是世俗的、功利的、琐碎的。我们必须以一种审美的眼光重新打量它,这就是“能观”。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曾提到:“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如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是的,“能观”就是撇开一切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全神贯注于所观事物本身的形象。

以白居易的《池上》为例:一个调皮的“小娃”突然撑着小艇闯入池中偷采白莲。诗人并没有呵斥驱赶,而是将这个“小娃”的所作所为当作池中一幅别样的风景在静穆地欣赏。诗人淡泊闲适的与小娃天真可爱的意态相互渗透、交流,最终呈现出一幅充满审美的画面。这就是此诗的“境界”。可见作者之与所观之事物能否达到浑然合一的状态生成“意境”,关键在于是否“能观”。

写作第三步:掌握表达的艺术

“能感”与“能观”似乎是与写作过程密切相关的准备阶段。但实际上它们并不独立于写作过程之外而是与之紧密相连。“能感”是写作的首要前提素材的直接来源而“能观”则是写作过程中提炼意象升华最终生成意境的必要保证。一个写作者是否“能感”写出的作品是否能达到意境浑然的程度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作品上落实到写作过程中每一个细节上。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写不出一篇好的作品意象芜杂字句混乱词不达意。貌似是语言表达技巧方面的问题而根本则在于内心对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思以及所要构建的意境尚不明确。大家都知道贾岛那个著名的“推敲”的故事一字之差意境便完全不同。可见诗思一旦清晰所要建构的意境一旦明朗于心炼字造句语言的组合与调配便也就水到渠成。

写作的理想:表达自我生命,传承华夏文化

回顾教学过程一名学生在期末作业中的附注让我深感欣慰。她表示经过一个学期的古诗词创作她开始不知所措但后来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渐渐能够运用诗词表达自我与宇宙人生进行优雅的对话。这让我感到非常欣喜同时也看到了汉语言文字的魅力——虽历经数千载依旧在华夏儿女的心中生生不息。作为一个古典诗词与文化的传播者能在学生的心田里种下一颗颗文化的种子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汉语言文字之美学会运用这种美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生命与宇宙人生进行真诚的对话这无疑是令人激动和振奋的理想和追求。

(作者系大学副教授)未来我将继续致力于推广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帮助更多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从而表达自我生命赓续华夏文脉。

  丹凤千字科普:用不反......而且......造句(详细资料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