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32开的纸是什么纸(详细资料介绍)

陈世杰 | 文
“还记得那些年少时光,我们一起打‘面包’的日子吗?”
在那个时代,我们所称的“面包”,并非如今满街都是的香甜烘烤糕点,而是一种用纸折叠而成的玩具,现在年纪四十岁以上的人应该都还记得。打“面包”曾是我们小时候风靡一时的游戏,也是美好童年的见证。
制作“面包”,首先需要折叠。拿出两张大小适中的长方形纸张,这些纸张可能是旧书、旧烟盒,也可能是被灶台炉火熏黄的明星画报或牛皮纸。
将每张纸沿竖直方向对折成长纸带,再将两个纸带垂直叠放在一起。接着,把下面纸带的一边左角折向右上方,抵住上面的纸带后用力按压成三角形。然后,将这个三角形继续折压到上纸带,逆时针依次折角。当第四个角完成折叠后,将其尖端插入第一个角下方,再平整按压,一个形象可爱的“面包”就完成了。
直到现在我也不是很清楚,为何这种纸叠的东西会起名为“面包”。或许是因为当时的人们经常看到真实的面包,所以借此命名。如果让我命名,我可能会称之为“白面馍”,这是我当时所能接触到的最好的食物。
成型的“面包”一般分为两类:“单面包”和“双面包”。“单面包”又可分为四种:有使用单张旧书旧烟盒折叠的“普通面包”,有使用类似于生字本、算术本的薄纸折叠的“呼哧软儿”,还有使用多张纸叠加或在“普通面包”中嵌入硬纸板或油毡片的“蹦蹦儿”,以及在面包下插入长纸板的“翅膀儿”。
而“双面包”则是在“单面包”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单面包”,折叠方法与“单面包”类似,只是在折叠第二个“面包”时,一条长纸带必须从第一个“面包”中穿过,使两个“面包”合为一体。
当年我们玩打“面包”游戏时,一般都是使用32开纸大小的标准纸行折叠,这样方便携带也便于公平竞争。
打“面包”游戏以男孩子居多,在游戏开始前大家还会“约法三章”:一是胜负的判定标准;二是不得使用“双面包”参与游戏;三是遇到特殊情况时的判定依据……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以确保游戏的公平和顺利进行。
游戏至少需要两个人,多则不限。以两个人为例,首先通过猜拳决定胜负,然后由胜方打负方。负方将自己的“面包”正面朝上放置,胜方用各种技巧尝试将其打翻。如果被胜方成功打翻,负方就必须将“面包”交给胜方。接着,双方轮流进行攻防,直到一方失去所有“面包”或游戏因故终止。多人游戏的规则与两人游戏相同,只是氛围更加热烈。
打“面包”并非简单的力气游戏,也有许多制胜诀窍。主要有“砸、搧、漂”三种方法。其中用“蹦蹦儿”直接砸“普通面包”和“呼哧软儿”,用“翅膀儿”带动风搧其他“面包”,或用其他“面包”“漂”(斜着用力打)“翅膀儿”,都是有效的战术手段。最终目的是将对方的“面包”打翻并收入自己的囊中。
小时候,我们对打“面包”游戏几乎痴迷。书包或口袋里总是藏着大量的“面包”,课间十分钟或放学后,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展开激战。校园操场或乡间小路都曾是我们的“沙场”。响亮的拍击声和大家的呼喊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在那个物质匮乏、玩具稀缺的年代,打“面包”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欢乐和无忧的时光。虽然游戏有时会带来一些小意外,比如手指头被不小心打伤,但我们总是迅速地恢复过来并继续游戏。
尽管打“面包”游戏带来了许多快乐和健康益处,如锻炼身体和提高动手能力,但也有一些小伙伴因为过于沉迷而影响到学习和生活。有的因为输掉游戏而撕毁课本,有的上课时分心导致学业受影响,还有的不按时完成作业只顾着打“面包”。甚至有些孩子因为沉迷于游戏而遭到家长的惩罚。
尽管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但打“面包”的快乐回忆仍然历历在目。如今在豫中老家已经很少有人玩这种游戏了,但每当想起童年往事或看到正在打“面包”的孩子时,我的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意。那是一种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童年的珍视。如今,“打‘面包’去!”的呼唤已经不再那么响亮,但那份童年的快乐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