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半音数为7的音程是纯四度还是纯五度(详细资料介绍)

一、五线谱的起源与发展
我们现今常用的乐谱,是经过几十代人的努力逐渐形成的。从最开始的简单记录音调高低,发展到如今准确的表示音值长短,乐谱成为了一种让不同乐器在演奏时拥有统一标准的重要工具,推动了音乐的迅速传播与发展。对于学习音乐的人来说,识谱是必经之路,无论是历史上的著名音乐家还是初学钢琴的孩子,都需要通过识谱来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
那么,五线谱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五线谱由一条条横线构成,我们所使用的音乐符号以及进行音乐活动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建立的。它由五条平行的“线”和四条平行的“间”组成,从下到上,从小到大的编号。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一旦发生就在空气中消失了,所以乐谱让音乐得以保存并广泛传播,让任何人在任何时空都可以演奏乐谱上的音乐。五线谱的出现和发展在音乐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事件。
在五线谱出现之前,人们通常在歌词的上方画上记号来表示音的长短和高低。但在多人一起唱歌时,这种记谱方式容易产生分歧。后来,人们开始使用纽姆谱来记录音调的高低,但这种方式无法表示音固定的长短和高低位置。到了11世纪,意大利的僧侣圭多提出了一套在几根平行的水平线上谱写音符的方法,从而确定音高,这就是五线谱的前身。
随着乐器的逐渐发展成熟,乐谱也逐渐改良和增加,以适应演唱和演奏的需要。同时随着印刷术的普及,乐谱开始出版,键盘乐器也开始流行,乐谱逐渐发展成与现在的五线谱几乎一样。但到了20世纪以后,由于电子乐器和打击乐的加入,五线谱逐渐失去意义,转而成为图形乐谱。在爵士、摇滚等音乐中,不再需要记下所有必要演奏的音符,只需写下基本的旋律线和和弦名称即可。
二、谱号的种类与功能
在五线谱上最初出现的谱号是中音谱号,也称C谱号。中音谱号里C位于第三线上。后来为了避免在五线谱的上方和下方添加太多的加线,次中音谱号、次高音谱号、高音谱号、低音谱号等也相应出现。其中高音谱号由拉丁字母G演变而来,又称G谱号;低音谱号由拉丁字母F演变而来,又称F谱号。这两个谱号最为常用。不同的谱号对应着不同的音高位置,使得乐器演奏更加便捷。
三、音的距离与关系
在音乐中,音与音之间是有距离的。用钢琴来举例的话,相邻的两个琴键发出的音之间的距离都是半音(half-step),两个半音加起来就是全音(whole-step)。例如C到D之间相隔了一个黑键就是全音关系;E、F是相邻的琴键所以它们是半音关系。在C、D、E、F、G、A、B、C这七个音中每两个音之间的关系为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全音、半音。
除了这些基本音之外如果想要将它们升高或降低就要使用变音记号来表示:升记号♯表示将原来的音升高半音;降记号♭表示将原来的音降低半音;还原记号♮则表示把已经升高或降低的音还原到原来的音高。例如升F就是F升高半音得到的;降G就是G降低半音得到的升F和降G在音高位置上是相同的。此外在五线谱中每一线每一间都代表了一个音级可以根据符头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这个音程的度数不同音程听起来效果不同有和谐的也有刺耳的但它们在乐曲里所表达的含义各不相同。除了自然音程之外还有变化音程包括增减倍增倍减等七种类型。另外附点的作用是增加原来时值的一半加了附点之后的音符或休止符被称为附点音符或附点休止符例如一个附点二分音符的时值等于一个二分音符加上一个四分音符的时值附点休止符同理拍子是组成小节的基本单位按照一定的强弱规律拍号是表明拍子的记号用分数的形式来表示分子表示每小节有几拍分母表示以几分音符为一拍例如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三拍就可以表示为拍号三唱名与音名我们常说的DoReMiFaSolLaSi是音的唱名这来自于格里高利圣咏中的赞美歌歌词是拉丁文每行的第一个音排列起来刚好形成一个音阶对应着英文和德文的音名如CDEFGAB等五线谱作为音乐的重要工具让音乐得以传承和发扬我们在学习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也应该了解它的历史和原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的美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