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层能被点燃?揭秘背后的科学真相!


大气层能被点燃?揭秘背后的科学真相!  

对于一般观众来说,他们可以接受一到两个突破科学常识的假设和幻想。如果一部作品违背科学基本原理的场景过多,特别是在没有必要的地方违反常识,那么这部作品就会成为烂片。《流浪地球》虽然场景制作宏大,但科学顾问的水平实在不敢恭维。为了拼凑剧情和突出推力发动机的视觉效果,突破生活常识和科学常识的地方实在太多了。这可能会让中小学生接受错误的物理知识,让人不得不批评。

就像武侠小说中的武功,虽然大家都知道是假的,但并不影响大家欣赏剧情。如果像金庸笔下的降龙十八掌一巴掌就能把对手打到月亮上,那这样的情节估计谁也难以接受。科幻小说也一样,有读者可以接受的夸张限度,特别是所谓的“硬”科幻小说。

再来说说电影中的一些细节问题。电影中的地球在零下80摄氏度的环境下,被推到接近木星的位置,所有的江河湖海早已冻住,大气中哪来的水分下大雪?冰在如此低温下升华的速度极慢,不可能形成大雪。

人工地下城和离子发动机的设置也违背常识。地球这么大,为何地下城会在摇摇欲坠的状态下,还有轰鸣不断的发动机在下面运转?这完全不符合常识。

电影结束时,一瓶伏特加砸在监控摄像头上就能烧毁空间站的情节也让人无语。先不说摄像头能否被砸坏,就算砸坏了也不至于引起火灾。导演或许可以虚构一些刺激的情节,但不能违背基本的物理规律。

电影中运送“火石”的情节也让人疑惑。导演似乎把打火石和未来的高科技混为一谈,让人难以理解在现代高度文明的社会里,一个发动机竟然需要一个大石头才能点燃。石头在被击打后神奇地报废了,这到底是什么原理?

还有伟大的上海城被海啸淹没后温度急剧降低,被冻在冰河里,然后冰河又变成峡谷的情节,让人不禁想问导演这是怎样的物理变化?最神奇的是这些高楼大厦在经历海啸和速冻之后,电梯井里竟然没有水和冰,仿佛使用了防水电梯。

用发动机停止地球自转应该是一个缓慢的受控过程,而不是像电影中那样突然发生海啸。对于导演忽略的动量守恒等物理规律,实在让人无法忍受。

木星是太阳系中自转最快的行星之一,但电影中几乎所有的木星镜头都是大红斑的景象。大红斑是否正对着飞船和地球上的观测者并不重要,关键是这样展示是否符合科学的逻辑?导演对重核离子发动机的描述也让人困惑。观众可以忍受一两个极端的假设,但在未来科技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为何还需要用卡车拉石头这样荒谬的情节?这些事情应该由机器人来完成更加合理。

关于地球停止自转的问题,其实没有必要这么做。发动机可以按照地球轴线的方向进行布置,这样地球既可以自转也可以沿轴线方向前进。保持自转很重要,否则朝向太阳的那一面会很快被烤糊。地球停止自转后磁场保护会消失,宇宙射线会让任何生命几分钟内死亡。导演可能对物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存在误解或者忽视。

最后说说借助木星引力脱离太阳系的情节。电影中的表现方式虽然惊心动魄但却存在很多逻辑问题。木星引力突然波动这样的情节与物理学原理不符。按照万有引力定律的规定,引力只与质量和空间距离有关。木星引力波动这样的设定显然不符合科学常识。点燃木星的情节更是离谱的成功率为零。木星主要由氢气组成不假但其总质量是地球的数百倍即便所有氧气都被木星吸引也无法点燃它更何况大气中的氧气含量远远达不到点燃的条件。而且火焰这种现象只能在大气层中存在离开大气层火焰是无法传播的等离子发动机的工作也不涉及到火焰而是粒子束在电场下的加速。电影中提到的等离子流是没有火焰的只有粒子在电场加速动产生的热能环境并无法点燃木星上的氢气更无法撼动地球本身的结构地壳薄弱的部分不可能因为冲击波而破裂地球的动能和引力足以抵抗任何冲击波的冲击哈勃望远镜曾经记录过木星遭遇彗星撞击事件但也没有观察到冲击波能逃离木星的引力范围说明冲击波的威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在太空中也无法形成冲击波这样的设定也是不符合科学常识的更加过分的设想则是如果要把地球加速到0.05%的光速就需要出等量的物质与地等质量的物质以光速出去才能保持平衡这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除了消耗巨大的物质能量外还需要解决如何控制方向等一系列问题更何况地球本身的构造也无法承受这样的冲击地壳的厚度和质量都无法支撑这样的设想将地球变成一块巨大的蛋壳瞬间破碎如果真的需要加速或者改变方向也需要寻找更合理的方式而不是违背科学常识的做法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虽然场面宏大但缺乏常识性物理学知识如果想要理解和探索更广阔的世界还是应当注重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而不是仅仅追求视觉上的刺激和震撼效果。

对于你给出的题目关于电影中的物理设定问题,其实不仅仅是电影缺乏常识的问题。在现实世界中想要加速地球或者改变其运动方向也是不可能的设想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物理定律的适用性和可行性的限制等

  大气层能被点燃?揭秘背后的科学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