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唐·白居易《咏怀》(详细资料介绍)

“题壁诗”是何物?对大多数人而言可能颇为陌生。但有一首诗,大家必定耳熟能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苏东坡的杰作。庐山西麓的西林寺,某日东坡游至此处,有感而发,于是在西林寺的墙上题下了这首诗,因此得名《题西林壁》。
题壁,在唐宋时期极为流行,那时的“文化人”几乎都在“壁”上留下过墨宝。这“壁”,可以是石壁、寺壁、亭壁,也可以是门板、石砖、台阶,总的原则是:随性而写,方便之处便是题诗之所。
在没有微博、微信、朋友圈的古代,题壁诗充当了“自媒体平台”的角色,记录下了古人的情感历程。它们既是文化阵地,也是广告集散平台,同时兼具朋友圈、情感贴吧的功能。它们便捷、信息量大且富有。
最原始的形式承载着最现代的内容。
全功能“朋友圈”
木心曾言,最早的文学源于记录人类的纷扰。第一首题壁诗可追溯到周宣王猎碣的石鼓诗,它记叙了周宣王的场景。
题壁诗历经千年,至唐宋时期达到巅峰。文人墨客齐聚一堂,创造出无数题壁诗的玩法与用途,其中最重要的是它充当了“万能的朋友圈”角色。
以白居易为例:
心烦意乱,夜不能寐,欲语还休。见小舅子为他人题诗于驿馆之壁,遂留笔以表思念。
对于一生漂泊的白居易而言,题壁诗是他与亲人朋友间特殊而重要的纽带,寄托着乡愁,带来温暖的惊喜。少了书信的正式与繁琐,多了随性与。其他诗人,亦有同感。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游子往往感到惆怅。若能在千里之外看到亲人的笔迹,那种找到知己的喜悦,或许能暂时掩盖思乡之情。
作为古代“朋友圈”,题壁诗还有记录日常生活的功能。
例如杜甫:
秋日游览夔州南湖,景色绝美!特以此诗记之。
并在壁上题诗,以抒发游玩之乐和对美景的赞美。
而且,题壁诗还有统一回复的功能。
宋之问曾题诗于端州驿馆之壁:看到杜审言、沈佺期等好友纷纷题诗,我也来一首。听闻古时的文人到了驿馆或名胜古迹,第一件事便是寻找有字的墙壁和廊柱,寻找熟人的信息、生人的新闻。这一习惯与我们每天刷朋友圈颇为相似。
故事感十足的情感贴吧
历史上的题壁诗中,有一部分是女性所写的诗词,内容多涉及婚姻与爱情。这些诗词文采平平,却常常引来众多评论者。这种现象在当代的贴吧中也很常见。可见千百年来,男女话题始终是最受欢迎的话题。
例如一位官太太李氏的题诗:陪老公,坐船一路向东,风大吹乱了芦花。好不容易到达目的地后老公任职的过程中透露出情感生活中的种种啊所谓相濡以沫吧随着这段颇有感情的故事背景一起被记录下来的是一首首情感真挚的诗篇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情感悲剧的故事比如一个名叫幼卿的写的一首词她在题记里写年幼时与表兄青梅竹马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偿嫁给他后来嫁与他人偶遇表兄心中波澜万丈最终丈夫赴外地任职产后仅三天便被催促上班离开家乡幼卿于是写下这样一首词通过讲述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家庭悲剧可见当时女性中也不乏敢于表达自己的人而每一位作者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然而每一段故事却并不新鲜相似的环境题壁诗还能做很多事都很现代很眼熟文人通过写报国诗或精彩句子在显眼的位置如果被名家欣赏便可能得到发展的机会有些僧人还会主动邀请苏轼等名家来题诗并用青纱保护墙壁以提高知名度这样的交流环境让我想起了当代的自媒体它们的传媒环境内容形式都有着相似之处都能彰显人性的善与恶但随之而来的也有网络这一现象在古代题壁诗中也有所体现比如上文中的鹿奴案一个死无对证的可怜妇人一段的自白一座荒草蔓生的凄凉坟头激起了古代网友们的同情和愤怒不仅纷纷跟帖还要人肉男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的雏形以及人们容易被谣言和情绪所左右的倾向然而真相究竟如何又该如何防范网络呢这值得我们深思木心曾羡慕远古时代没有作家的时代个人完全湮没洞窟壁画从不签名但他忽略了一个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