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十族唯一活的一人是(唯一被灭十族者,方孝孺的千秋功过是非)

方孝孺(公元1357年-1402年),是明朝时期宁海的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以及思想家。他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因其故里旧属缑城,故被尊称为缑城先生。在汉中府任教时,蜀献王赐其读书处名为“正学”,故亦称正学先生。方孝孺因拒绝为燕王朱棣起草即位诏书,牵连亲友870余人遭到不幸。在福王时期,他被追封为文正。
公元1399年,朱允炆登基后,征召方孝孺担任翰林侍讲。第二年,他又被提升为诗讲学士。每当皇帝遇到疑惑时,都会召见他寻求解答。在朱允炆临朝时,百官奏事,方孝孺常被皇帝要求就群臣的议案可否提出建议。他还负责编纂《太祖实录》和《类要》等多部典籍,担任总裁。在修订职官制度时,他的职务改为文学博士。
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时,商议事宜,所有诏令、檄文均出自方孝孺之手。在朱允炆的四年中,方孝孺充当了师傅和父亲的角色。虽然他在中权力重大,但在燕王朱棣起兵时,因种种原因未能彻底消灭朱棣。
在靖难之役期间,方孝孺与朱允炆致力于复古改制,包括更改城门名称等。他还计划恢复先秦的井田制。当朱棣起兵时,方孝孺曾下令不得伤害朱棣,以免皇上背上杀叔父的。这一命令使得朱棣在战场上多次轻敌冒进。
在用人方面,方孝孺重用了好友李景龙。尽管在战役初期就有人告发李景龙有异志,但方孝孺仍坚持重用他。最终,李景龙不仅战败,还在朱棣攻打南京时打开城门投降。
南破后,方孝孺面临多种选择。他可以选择与皇帝共生死,可以选择战死沙场,或选择殉国。但他却选择了激怒朱棣,以致被灭十族。钱士升在《皇明表忠记》中批评方孝孺:“他的行为激怒朱棣,导致更加惨烈的,甚至在自己遭受割舌碎骨之痛时仍不退缩,甚至在墓地被焚时也无动于衷。”尽管如此,方孝孺的铁骨铮铮和凛然仍令人敬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