蹿与窜的读音是什么(晋西北方言觳觫(hú sù)·圪悚(sù)等解析!)

在晋西北方言中,当人们遇到突发事件,感到极度恐惧时,会用“觳觫(h s)”这个词来形容。它描绘的是因害怕而身体发抖、瑟瑟发抖的样子。想象一下,当人们生活在山林之中,面临着生存的巨大挑战,不仅要抵抗恶劣的环境,还要时刻警惕洪水猛兽的,稍有不慎就可能丧命。一丁点的风吹草动都会让他们紧张不已,如同草木皆兵,这也是人之常情。
《孟子梁惠王上》中有这样的描述:“王曰:‘舍之’。吾不忍其(指牛)觳觫,若无而就死地。”这里的“觳觫”指的是屠夫宰杀耕牛时,耕牛所表现出的恐惧颤抖的情形。而在《东周列国志》和《聊斋志异》等古籍中,也有“觳觫”的身影,形容的是人们或动物在面临突然的危险时,那种恐惧到颤抖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后来,“觳觫”这个词被简化为“忽悚(hu sng)”。其中的“忽”表示突然发生,“悚”则代表恐惧、惶恐。就像是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的惊吓让人猝不及防。例如,“今天上山时,突然从草丛中窜出一只兔子,吓得我觳觫了一下。”
还有“圪觫(s)”或“圪悚(sng)”,都是用来形容受到强烈惊吓后身体不由自主打颤的情形。想象一下一个人身处黑暗之中,或者面临生命的威胁,心情紧张到陡然生变,不由自主地打颤。“圪悚(sng)”也被称为“圪擞(su)”或者日常生活中的“哆嗦(du suo)”,都是描述因外界刺激导致的身体不受控制地颤抖。
除了上述词汇,还有“抖擞”这个词,除了表风神气之外,也有颤动、发抖的含义。例如,在关汉卿的《四春园》中就有这样的用法:“觉一阵地惨天愁,遍体上寒毛抖擞。”而“圪缩(su)”中的“缩”,则是指因害怕、见不得人或者受冷而紧缩成一团。例如,“你看那只狗,被我一棍子打了之后,圪缩在窝里不敢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