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出人意表和出人意料的区别(详细资料介绍)

《后赤壁赋图》中的乔仲常描绘,苏轼与两位羽衣道士的对话情景令人印象深刻。堂内,苏子与二道士的对话,仿佛正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哲思对话。
前后两篇《赤壁赋》,前赋结构严谨,章法谨严,充满了南朝抒情小赋的魅力。而后赋则更像小品,随意写来,丽词雅意,精工之外,多有出人意料之处。这种感觉就像李白诗中所描述的“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两赋都充满了灵空奇幻的色彩,若说笔笔欲仙,前赋的“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明写而意思浅;后赋的“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则是暗写而意思深。
读《后赤壁赋》,很多人觉得道士入梦一段最为神来之笔。好文章源于学养和才力,其高妙之处可以想见和预料,但《后赤壁赋》却不然。苏轼在写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之后,也未必料到这篇不长的文章会有那样一个结尾。
后赋中的一些细节,如朋友捕得细鳞鱼,苏夫人拿出珍藏已久的美酒助兴,东坡夜深独自登高,这些或许有纪实成分,或许不是。而回程途中遇到的巨鹤掠舟而过,却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苏轼另有帖子记录此事:“十月十五日夜,与杨道士泛舟赤壁,饮醉。夜半有一鹤自江南来,翅如车轮,戛然长鸣,掠余舟而西。”夜色中的鹤影看上去比实际更大是可以理解的,但鹤为何半夜还不栖息,是受到了惊吓吗?
苏轼觉得这可能是某种兆头,不知是吉是凶。志得意满的人不会疑神疑鬼,只有身处忧患的人才特别敏感。因为心存疑惑,入睡后梦到那只鹤就很自然了。然而鹤变成的道士并没有给他指点迷津,只轻描淡写地问他,赤壁之游是否开心。开心也好,不开心也好,是一种情绪,和实际发生的事并不一定完全对应。既然如鹤遇合是缘分所致,那么你觉得是好事就是好事,你觉得不好就不好。苏轼的豁达正在于此。他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心安理得。就如他在《记游松风亭》中所言:“我曾在惠州嘉祐寺居住时漫步松风亭下。走累了想要休息。看到亭宇似乎还在树林末端难以到达时心想:‘此处为何不能歇脚?’于是放下烦恼如挂钩之鱼得以解脱。”这种心态正是庄子和列子相对的精髓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