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band band(详细资料介绍)


丹凤千字科普:band band(详细资料介绍)  

最近,我体验了一款名为 Band 的社交应用,对其印象深刻。从社交体验上来看,它可以说是近几年除 IM 外最好的社交 App 之一。令人惊讶的是,这款 App 在中文媒体中似乎并未受到广泛报道。

关于 Band 的基础数据,这款 App 于 2012 年 8 月上线,至今仅 2.5 年的时间便实现了 4000 万的用户下载量。初步估算,加上互联网指数效应,其全球下载量至少已超过 4500 万。这一成绩在社交 App 中堪称非凡。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这款应用的投融资信息似乎难以寻觅,据我所了解,它似乎是由 Line 母公司 Naver Corp 旗下的 Camp Mobile 公司推出的。这款 App 以其好玩实用的形象,迅速在学生中通过 Group 的形式流行起来。去年 10 月,它扩张至市场,公司地址位于科技重镇 Palo Alto。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探讨一下 Band 的主要功能。

进入 Band 后,你会被引导去“建群”。整个界面设计非常可爱。我首次尝试是建立一个名为“硅发布”的群组,选择蓝色作为主题色。Band 强调“邀请”机制,群组成员不仅需要建群者的邀请,还需要经过“Approved”的确认。这是 Band 保证群组性的两槛。尽管如此,它的邀请非常开放,除了短信和邮件邀请,居然还支持微信邀请。

在 Band 中,你可以轻松区分“群聊”和“”。例如,在一个群组中,只有单独点击某人的头像开始聊天,才是“”。否则,你对任何人的留言和评论都会被群组里的其他人看见。

Band 的界面设计也很有趣。它采用类似于谷歌移动邮箱 Inbox 的设计,并且提供了一个非常方便的“个人管理工具”。其中,“Event”功能用于创建活动日历,而“Poll”功能则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投票机制,非常适合在群组中做决策。“Post”功能支持视频、照片和大文件传输,满足了年轻人的沟通习惯。

除了基本的社交功能,Band 还强调“线下活动”的线上社交。例如,“Instant Band”功能可以让用户在现实中遇到的新朋友快速建立一个群组,这个群组会自动出现在用户的 Band 主页上。Band 还支持用户寻找感兴趣的群组,如“Discover”功能里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群组主题。

我对 Band 的体验有几个感受:从个人角度出发管理群组的逻辑很新颖;它强调了群组功能的极致体验;从它的 Logo “The Ultimate Group App”可以看出,Band 致力于将群组功能做到最好。和其他的社交应用如 Meetup 相比,Band 更强调线上沟通的便利性,也许未来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作者:杨琳桦。

  丹凤千字科普:band band(详细资料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