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什么是转注字,举例回答(详细资料介绍)


丹凤千字科普:什么是转注字,举例回答(详细资料介绍)  

关于汉字象形与形声结构的演变

应当指出,并非象形结构存在缺陷,而是形声结构的效率实在太高了。这种高效率特点,恰恰符合了大一统后,用字人群大幅扩大的趋势。

现今的汉字中,形声字占据了绝大多数。而那些奠定了甲骨文、金文基础的象形字,如“日”、“月”、“井”、“田”等,虽然数量不多,但其古字形几乎保持不变。这种格局的形成,大约自秦朝统一文字、诏令书同文之时就已如此。据统计,小篆中的形声字已经超过了82%。在《说文》的9353个字头中,形声字更是达到了7697个,且这一趋势一直持续至今。

那么,象形字究竟有何不足呢?实际上,象形字并没有本质上的缺陷。而是因为形声结构的效率更高。例如,“齿”字,在古早时期是象形字,形似张大的口。但如果脱离上下文,很容易与其他字混淆。而在小篆中,加上了表音的“止”,使其与其他字明显区分开来。这就是形声结构的优势所在。

所谓高效率,就是以“齿”字为例,形声结构既符合当时人的发音习惯,便于阅读;又准确捕捉了“齿”的特征,易于识别。相较于古老的象形字形,新形成的形声结构将字义与字音分开,更便于书写。但需强调的是,并非象形结构本身有问题,而是时代的变迁使得人们对文字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过去,只有少数几个人认识就行,但现在则需要天下所有的都能好读、好认、好写,以管理广大的国土和人口。

与此隶书几乎与篆书同时出现,其效率更高,但背后的历史推动力是相同的。早在商鞅方升时期,字体已可见后世秦篆乃至秦隶的影子。除了“齿”字,还有许多汉字都从象形转变为形声,如“龙”、“凤”、“星”等。它们从最初的象形字形逐渐演变为形声结构。可以说象形法并没有消失,而是被更高效的形声法所吸收。

从纯文字学的角度来看,形声结构只需描绘出字形的大概,并辅以声部,就能与其他字相区别。这种结构大大简化了造字工程,扩大了造字量,并能随时应对新字的创造需求。

形声结构的“好读、好认、好写”三大特点,使其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它们在适应历史大势的也从纯文字学的角度简化了造字工程。若仍以象形为主造字,面对如《元素周期表》等复杂内容,将会面临诸多困难。汉字的魅力在于其声中有色、色中有声的特点,这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奇妙。

本文写于回乡火车上,2024年4月2日星期二。主要参考文献包括《说文解字》、《尔雅》、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说文六书爻列》、姜亮夫的《古文字学》以及文字博物馆等相关资料。

  丹凤千字科普:什么是转注字,举例回答(详细资料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