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很小很小的小蚊子怎么去除(详细资料介绍)

程功教授与蚊子以及蚊媒病毒的较劲已有近15年的时间。
他研究的蚊子数量超过了十万只,一直困扰他的问题是:为何这些蚊子能如此迅速地将病毒传播出去。蚊子传播病毒的能力惊人,像疟疾、登革热和脑炎等疾病,它们仅需半年时间就能让一个城市感染。全球每年因此遭受蚊子传播的病毒感染的人数高达十亿。
最近,程功教授在清华大学医学院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调控蚊虫行为的关键在于气味。对于蚊子来说,感染者身上散发的独特气味就像是一个标签,帮助它们在人群中快速锁定目标。一旦完成吸血、消化,蚊子就会迅速成为新的感染源。
幸运的是,程功教授及其团队发现了应对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调控皮肤微生物,改变感染者的气味,从而影响蚊虫的嗅觉感知。这项重要的研究成果已经登上了《细胞》杂志。
为了进行这项研究,程功和他的团队采取了各种方法吸引蚊子,以便进行研究。在实验室里,有专门的人员负责饲养蚊子,每天提供数以千计的健壮埃及伊蚊。为了解决蚊子的饮食问题,研究人员会让蚊子吸食鼠血。他们甚至建立了嗅觉测定装置,利用小鼠作为诱饵来研究蚊子的行为模式。
他们还会到野外进行实地研究。在进行这些研究时,研究人员会穿上严密的防护服,仅露出小部分皮肤来吸引蚊子。一旦有蚊子停下来,他们就会迅速用吸蚊枪将其收集起来。
通过对蚊媒病毒的研究,程功团队发现,感染病毒后的小鼠会散发出更加吸引蚊子的气味。这种气味是由一种名为苯乙酮的挥发性小分子释放出来的,它能够激活蚊虫的嗅觉系统,帮助蚊子快速发现目标。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发现,程功团队进行了实验。他们研发了一种便捷的方法,使用磁珠和吸附材料收集患者的气味,然后将其转移到液体中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登革热患者对蚊子的吸引力更大。机理研究表明,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感染会改变宿主皮肤微生物的组成,导致被感染宿主释放更多的苯乙酮,从而发出“来咬我”的信号。
研究人员还找到了一种消除这一信号的方法:给感染的小鼠服用异维甲酸物。服用这种物后,蚊虫将无法依靠宿主释放的苯乙酮来定位和发现感染宿主,从而阻断病毒的传播循环。
程功教授表示,他们的目标是改变对蚊媒病毒的研究和防治思路,从“堵塞”转变为“疏导”。他强调了理解蚊媒病毒在自然界中传播循环的基本原理的重要性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复杂性。他的愿景是让蚊子不再热衷于向人类传播病毒,为人类创造更好的共生环境。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权威科学杂志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