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喜剧学院怎么不播放了(详细资料介绍)

北京艺术剧院在呈现外国戏剧时总是能引发广大关注和热议。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倡导化演剧艺术的团体,如何将外国戏剧融入本土文化,同时传达戏剧艺术的主旨,实现跨文化或本土化的表达,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近日,北京艺术剧院的新版《悭吝人》在曹禺剧场再度上演,引起了广泛关注。这部由莫里哀创作的法国古典喜剧,为戏剧史和文学史贡献了一个经典的“吝啬鬼”形象——阿巴贡。
当我走进剧场时,我更期待看到林丛和音这对强强联手的组合,如何为这部十七世纪中叶的戏剧作品注入新的生命。对于戏剧观众来说,莫里哀和《悭吝人》都是老朋友了。早在1907年至1919年间,莫里哀的作品就被戏剧人演绎,而《悭吝人》更是其中的代表作。
面对这部经典之作,林丛和音首先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将其变成“装在套子里的人”。他们巧妙地将莫里哀的《悭吝人》嵌入一个“戏中戏”的结构中,展现了一个筹备演出的戏班。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戏中戏”的形式并不新鲜,但林丛和音的改编却让人期待他们会如何用新的瓶子装下这壶老酒。
这个新造的戏班被创作者赋予了丰富的设定。整个戏班只有一部能够上演的剧目,演员阵容因投资方的一句话而调整,戏班老板也展现出吝啬的一面。戏班在演出开始前的种种闹剧延续了欧洲古典喜剧的粗野与粗犷,但又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当下演艺界的“种种乱象”。观众在欣赏演出时,不仅能够心领神会这些乱象,还能看到台上的演员们生动呈现这种演艺界的不正之风,从而发出会心的一笑。
“戏中戏”的优势随着戏班的正式演出而得到进一步体现。因为这种结构,观众从一开始就形成了心理期待,明白自己观看的是一场戏剧而非十七世纪中叶的法国原著。这种心理期待使得观众能够接受舞台上的演员随时“跳进跳出”。更重要的是,这种“跳进跳出”被巧妙地放置在戏剧文本的语境中,不仅不让人厌烦,反而进一步增强了戏剧的悬念,让观众好奇下一次的“跳进跳出”会是什么时候、以何种形态出现。这种“跳进跳出”也强化了戏剧的讽刺效果。
相对于夏淳导演在诠释莫里哀和《悭吝人》时更注重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结合以及化的表达,林丛和音这两位年轻一代导演则更加轻松灵活地对待这一经典之作。他们追求的更像是“本土化”以及这种本土化的“当下性”,能够更好地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期待。
莫里哀的《悭吝人》是一部法国古典喜剧,但我们在演绎这部作品时并不需要过分拘泥于“古典”的框架。相反,我们应该大胆地运用喜剧精神,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去思考并表现其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莫里哀等古典剧作家在今天的戏剧舞台上重焕光彩,让莫里哀的魂灵听到我们今天的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