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锁钥读yao还是yue(详细资料介绍)


丹凤千字科普:锁钥读yao还是yue(详细资料介绍)  

烟霞岭下的水乐洞,被古朴矮石墙围绕,充满自然风情;其主要景点是石洞。洞内水声叮咚,泉水潺潺流过,穿过石桥,流淌不息。洞壁上镌刻着历代的诗文题字。公交可直达水乐洞,从烟霞洞徒步前往岭下也只需十几分钟。

南宋施諤在《淳祐临安志山川诸洞》中记载:“水乐洞,在烟霞岭下。洞常有水声,如击金石,因此得名。此洞原属僧舍,今为慈明皇太后宅圃。”

水乐洞的人文古迹可以追溯到五代吴越钱氏时期,那时就有僧舍存在。据《西湖游览志》记载,水乐洞在烟霞岭下,旁边有钱氏建造的西关净心院……岩石盘踞,洞壑幽深,泉水甘甜如饮清露,声如金石。北宋熙宁二年,杭州知府郑獬为此山洞命名为“水乐洞”。关于“水乐洞”的名称由来,有多种解读。如果以《论语》中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来理解,应读作“乐(Yo去声)”;如果是指体验山洞泉水的乐趣,应读作“乐(L去声)”;如果是形容水声如音乐,则应读作“乐(Yu去声)”。郑獬的原始意图我们不得而知,因此后来的多采用约定俗成的读音“水乐(L)”。

然而从古诗文中可以看出,更多人倾向于将水之声如音乐来理解“水乐”,施諤的《淳祐临安志》也是以音乐的乐来解读的。

比郑獬晚两年到杭州的苏轼,在他的《水乐洞小记》中提到:“钱塘东南有水乐洞,泉流岩中,皆自然宫商。”宫商是古代五音之一,宫代表土(石),商代表金,宫商也可以理解为金石之声,现在泛指音乐。

宋代的诗多以“水之音乐”来咏水乐洞。比如王大受、喻良能、程炎子、徐集孙、王镃、胡奎等诗人的诗歌中都以水声如音乐来赞美水乐洞。

明代文学家高濂在《遵生八笺秋时幽赏水乐洞雨后听泉》文中也提到:“水乐洞……山泉别流,从洞隙滴滴,声韵金石。更难得的是雨后泉多,声音更加清脆悦耳。”这里的水乐也是指的音乐之声。文中提到的苏轼的诗句,后人误解为是苏轼咏西湖水乐洞的诗。

水乐洞后来成为慈明皇太后的宅圃,再后来权臣贾似道买下这个并整修之,“二百年胜概,于是始复。”贾似道还在洞中刻上他得到的苏轼的真迹并命名各个亭台。“若堂”,或许是指岩洞如同堂皇的宫殿;“声在”应是洞中水声的存在,“爱此”、“留照”、“独喜”则是取自苏轼诗句中的词语。南宋末诗人董嗣杲在《西湖百咏水乐洞》一诗中描述了水乐洞的景色和建筑。

南宋的诗人王炎和词人姜夔也有游水乐洞的唱和诗歌。他们对这个地方的美丽景色都有生动的描绘和赞美。

元明清的文人吟咏水乐洞时,大多也是以音乐之乐来理解“水乐”。如杨载、朱彞尊、厉鹗、刘大观等人的诗都提到了水乐洞的音乐之声。水乐壁上的题字大多与音乐有关,如“高山流水”、“清听”、“听无弦声”、“天然琴声”等。专家考证后认为那些年代久远的石刻题字已经模糊不清,而民国时期名人的题字则保留得较好。比如著名画家吴湖帆和他的情人施畹秋游访水乐洞时的题字就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痕迹。后来吴湖帆再游杭州烟霞诸洞时还填了一首词来感慨旧游之处和过去的感情经历。

“水乐之乐”,从传统文化来看还是读成音乐的“乐”较为适宜;不同的人游访水乐洞因心情和文化层次不同会有不同的乐趣体验。

  丹凤千字科普:锁钥读yao还是yue(详细资料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