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梅子黄时到底是晴还是雨(详细资料介绍)


丹凤千字科普:梅子黄时到底是晴还是雨(详细资料介绍)  

天气网报道,江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于5月29日正式入梅,标志着今年梅雨季的来临,较常年提前了约10天。说到梅雨,南方的人们可能会感到头痛,连绵不断的雨水导致潮湿、霉变,甚至引发严重的灾害。那么,哪些地方最容易受到梅雨的影响?“梅”又有多么可怕?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天气网梳理了近70年的大数据,看看我国梅雨的变化情况。

梅雨,既令人感受到湿润的美,也带来了潮湿的困扰。每年6、7月份,在江淮流域一带,都会出现持续阴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值江南梅子的成熟期,这种天气被称为“梅雨”。虽然古诗中的梅雨显得美丽,但身处其中的人们却会深感困扰。梅雨季的特点包括集中降水、雨量大、日照时间短、湿度高和风力较小,导致潮湿、闷热的日子来临。伴随高温高湿,器物容易发霉,因此梅雨也被称为“霉雨”。

哪些地区最容易受到梅雨的影响呢?气象学上,我国有三个主要的梅雨监测区域:江淮区、长江中下游区、江南区。这些区域从湖北宜昌开始,一直延伸到华东沿海,南端以28N为界,北抵34N一带。主要的受影响区域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6省1市。其中,像武汉、南昌、上海、杭州、南京、合肥、长沙等大城市都是典型的梅雨城市。

谈到梅雨季的开启时间,也有其规律与特点。大多数年份的入梅时间集中在6月上中旬,但也有一些年份的梅雨季节提前或推迟。例如最早的1995年和2016年,在5月底就进入了梅雨季,而最晚的2005年则到6月底才迎来梅雨。天气网的气象分析师跃介绍,梅雨季的开启时间受当年大气环流形势、天气系统配置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南下冷空气的频繁程度和副热带高压的位置,都决定着梅雨的范围和强度。

梅雨季的持续时间也各不相同,有些年份的梅雨季特别长,雨水连绵不断,而有些年份则相对短暂。根据气象大数据,我国梅雨季节最短的为13天(1988年),最长的则有62天(2020年)。从近七十年的数据来看,江南区和长江中下游区的梅雨季持续时间较长,而江淮区的梅雨季则相对较短。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梅雨时节的雨量都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年份梅雨季雨量丰富,有的年份则相对较少。这种差异在诗人赵师秀的《约客》一诗中也有所体现。从1951-2020年的数据来看,各梅雨区的降雨量年际变化非常大。在江淮区,1991年的梅雨季雨量最大,而最少的1958年却仅有13.3毫米,相差悬殊。

梅雨季的雨量多少不仅影响到当年的气候特点,还直接关系到旱涝分布。所谓的“梅”,就是雨量过多、暴雨频繁的现象,不仅导致潮湿发霉,还可能引发严重的洪涝灾害,威胁的生命财产安全。例如1954年和2020年,由于梅雨季雨量过大,引发的洪涝灾害就特别严重。

随着梅雨季的来临,南方的朋友们需要更加关注天气预报,出门携带雨具,遇到暴雨尽量避免外出,确保安全。相关单位也需要加强城市排涝、防洪等措施的建设,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梅雨时节气温高、湿度大,容易滋生细菌,大家还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引发肠道疾病。

(策划/张慧 设计/刘红欣 数据支持/跃)

  丹凤千字科普:梅子黄时到底是晴还是雨(详细资料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