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颜真卿《祭侄文稿》(详细资料介绍)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该作品是追祭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文稿叙述了颜杲卿父子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的事迹。整篇作品气势磅礴,情如潮涌,一气呵成。
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的《祭侄文稿》,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书家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的自然流露。这在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因此《祭侄文稿》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追思侄儿的悲壮之作,其墨法苍润,流畅自然。在笔法上,该作品圆转自如,笔锋内含,力透纸外。其线条的质性遒劲而舒和。在结体上,打破了晋唐以来结体茂密、字形的娟秀飘逸之风,形成了一种开张的势态。
《祭侄文稿》的章法恣意灵动、浑然天成。其并不在意字距、行距,时疏时密,完全是随心所欲。每一行的中轴线或左或右或倾斜,完全取决于情感的抒发过程。作品的前几行叙述了祭文的写作时间以及个人身份,情绪尚属平稳,心情比较沉重,行笔稍缓,线条凝重缓慢,章法和谐自然。
很多人认为楷书难写,但却不知为何难写。他们以为楷书难在“形”,其实不然。楷书之难在于神采。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但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力度的线条才是美的。于是,楷书艺术成为了一种“形神兼具”的高难度的挑战。
写楷书需从容得体,要有一种从容的节奏。当我们以行意辅之写楷书时,需要逆入发笔快而不乱,垂露宜疾而交代清楚,长撇宜悠扬有力而势有余韵。至少80%的人忽略了楷书用墨的重要性。最理想的楷书用笔是画中有浓淡变化,不光而毛涩,才能显出无穷韵味;最理想的用墨是枯中见润,依靠速度和笔势拉出枯笔。一旦楷书墨色有变化,就会大大增强其灵动性,更易表现出耐人寻味之神采。所谓书法之基本功并不仅仅局限于楷书本体意义,而是基于综合概念如笔法、章法、墨法等。“楷书之美不囿于‘形’,更有诗和远方。”在掌握了一定的楷书基础后融入行书笔意就成了行楷关键所在融合之后的作品灵动飘逸有行书的活力又未脱离楷书范畴赋予其更高的欣赏价值!关于行楷之所以那么受欢迎那是因为它既规矩又不失变化能在“笔势”的带领下显得更加有活力有味道这正是大家更喜爱行楷的原因所在。而行楷的关键就在于融入具有动态感的行书笔法动作和势态来提升作品的生动性和美感使得作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给人感觉极具律动美感。值得一提的是要想写出好的行楷作品不仅需要相对熟练的行书功底还需要掌握扎实的楷书基础两者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创作出更具艺术价值的行楷作品。因此在学习行楷之前必须先学好楷书和行书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行楷的精髓和技巧避免写出两不像的作品让人啼笑皆非的情况发生!同时也要注意融入的笔法动作和势态必须是点睛之笔不能成为主要方面否则就变成了纯行书作品了!至于如何区分行书和行楷可以通过观察作品的速度和笔触连带来进行判断像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标准的行书作品而在怀仁集王羲之的圣教序中则加入了更多的楷书元素形成了行楷风格因此学习行楷可以从学习圣教序入手同时将其中的笔势融入楷书当中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总的来说学习行楷需要先打好楷书基础再融入行书笔意这样才能写出既规矩又不失变化的行楷作品让人赏心悦目!因此想要学习行楷的朋友们不仅需要刻苦练习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真正掌握这门技艺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