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民百姓为啥叫黎民,这背后有啥故事?
“黎民百姓”这个称呼的“黎”字,并非指黎族,而是源自一个非常古老的说法。在古代汉语中,“黎”通“黧”,指的是一种深黑色的颜色,常用来形容百姓面容因劳作、贫困而呈现的黝黑之色。因此,“黎民”最早的意思就是指黑肤色的平民百姓。
这种说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黄帝的妻子螺祖发明了养蚕缫丝的技术。由于蚕丝制品洁白美丽,黄帝便将这种技艺传授给了民众。然而,并非所有百姓都能轻易获得桑蚕,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熟练掌握缫丝之术。那些能够养蚕缫丝、制作出丝绸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高的社会地位,他们的肤色也相对较白皙。
而那些未能掌握养蚕缫丝技术、生活较为困苦的百姓,则大多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如耕种、搬运等,长时间在日晒雨淋中劳作,导致他们的肤色变得黝黑。因此,古人便用“黎”字来形容这些黑肤色的平民百姓,并将他们称为“黎民”。
随着时间的推移,“黎民”逐渐演变成了“黎民百姓”,成为了对普通百姓的统称。这个称呼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百姓的关怀,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一种等级观念。然而,无论“黎民百姓”的含义如何演变,它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