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结情和寓情于景大不同,一篇教你读懂的写作小技巧


好的,这是一篇关于“景结情”与“寓情于景”写作技巧的回答:

---

读懂“景结情”与“寓情于景”:两种不同的写景抒情小技巧

在写作中,写景与抒情往往是密不可分的。如何将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巧妙结合,是提升文章感染力的关键。其中,“景结情”和“寓情于景”是两种常见且有效的方法,但它们在表现手法和效果上却有着显著的不同。理解它们的区别,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运用这两种技巧。

一、 景结情:情随景出,余味悠长

“景结情”是一种“卒章显志”的写法。它的特点是:文章主体部分主要写景或叙事,在文章结尾处,作者笔锋一转,选择一个与前面内容相关联的景物画面进行描绘,而这个景物画面又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使得情感在景物的描绘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

特点:

结构清晰: 通常有明显的写景部分和抒情部分,抒情部分集中在文末。

情感显性: 情感通过景物描写得以清晰或含蓄地表达,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

效果: 呼应主题,深化主旨,使文章结构完整,结尾有力,余味无穷。

例子感知:

假设文章前面写了一路奔波的艰辛,结尾写道:“夕阳西下,残阳如血,映照着远方的山峦,也映红了我心中的无限感慨。” 这里,“残阳如血”的景象,既是实景,更是作者奔波后的疲惫、对未来的忧虑或壮志未酬的悲壮之情的象征。景物描写成为了情感的直接抒发。

二、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寓情于景”则是一种更为内敛和深妙的写法。它的特点是将作者的情感巧妙地渗透、寄寓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景物本身带有情感色彩。读者需要通过景物描写来体会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景与情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特点:

融合无间: 情感与景物描写水乳交融,没有明显的分割界限。

情感隐性/含蓄: 情感是内在的,需要读者通过景物描写去感悟和体会,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韵味。

效果: 增强文章的意境和艺术感染力,使描写更加生动传神,引人联想。

例子感知:

假设文章描写春景,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里,“绿”字不仅写出了春草生机勃勃的景象,更蕴含了作者身处异乡的思乡之情以及物是人非的感慨。“春风”和“江南岸”这些景物,因为作者情感的注入,而带上了淡淡的忧愁和思念的色彩。

如何区分与运用?

看结构: “景结情”在文章末尾有明显写景句;“寓情于景”则贯穿全文或某个段落,景物描写中始终流淌着情感。

看情感表达方式: “景结情”的情感相对直接,景物是情感的“画布”;“寓情于景”的情感则更为含蓄、内敛,景物是情感的“催化剂”或“载体”。

看读者体验: 读“景结情”,情感在结尾处得到明确点醒;读“寓情于景”,情感需要读者在景物描写中自行品味和感悟。

总结:

“景结情”和“寓情于景”都是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的有效技巧,但前者如同在乐曲的高潮处点睛,情感表达更为明确;后者则如同水墨画中的留白,意境深远,引人遐想。作为写作者,了解这两种技巧的不同之处,可以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来抒发情感,让文章的景物描写更具深度和感染力。而作为读者,则可以通过细心体会景物描写中的情感色彩,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掌握这些小技巧,你的笔下的风景,将不仅仅是风景,更是心灵的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