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讲明白三级价格歧视,让你轻松掌握这个商业策略的核心要点


好的,我们来深入浅出地聊聊三级价格歧视。

简单来说,三级价格歧视是一种常见的定价策略,它的核心思想是:将消费者划分为至少两个不同的群体,针对每个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而且这种价格差异并非基于购买数量的多少,而是基于消费者群体的不同特性。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主要目的是从每个群体中榨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不同群体的消费者对同一种产品的“支付意愿”是不同的。比如,学生通常比上班族支付意愿低,商务旅客比休闲旅客支付意愿高。

商家通过市场调研,识别出这些具有不同支付意愿的群体(如学生、老年人、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商务客与休闲客等),然后设定不同的价格。只要在一个群体中销售产品带来的边际收入大于或等于边际成本,并且这个价格能吸引该群体的消费者购买,那么这种价格歧视就是有利可图的。

典型的例子包括:学生票、老年人优惠、航空公司的头等舱与经济舱(虽然也涉及服务差异,但价格上的巨大差异也体现了对支付意愿的不同定价)、电影院的早场票和晚场票等。

总结一下核心要点:

1. 划分群体:根据消费者特性(年龄、身份、收入、需求时间等)划分。

2. 不同定价:针对不同群体设定不同的价格。

3. 目标:从每个群体榨取更多剩余,实现利润最大化。

掌握这个策略的关键在于理解其背后的经济学逻辑:识别不同支付意愿,并对付意愿高的群体收取更高价格,对付意愿低的群体收取更低价格。 这样做的前提是能够有效区分群体,并且阻止或限制了低价群体购买高价产品(比如查验学生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