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不上我吧?其实嫌弃才是一种更伤人的表现呢
招呼读者朋友并介绍文章《嫌弃:一种更伤人的表现》
一、嫌弃的本质:潜藏的攻击性
说起嫌弃,这玩意儿挺有意思的它不像直接的冲突那样明明白白,却像一根看不见的针,一下下扎在心上我之前就遇到过一个情况,我有个同事小王,平时挺老实的一个人,但每次只要我发言,他眼神就往别处瞟,回来还跟别人说"这小子净说些啥"你说他直接反对我行不行他偏不,就这种阴阳怪气的嫌弃方式,搞得我特难受
心理学家其实早就研究过这种"隐性攻击"了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在《逃避自由》里就提到,有些人通过贬低他人来获得心理上的优越感这种嫌弃往往不是出于恶意,而是说话人内心的不安全感在作祟就像我那个同事小王,可能他自己工作压力大,就通过嫌弃别人来转移注意力
我特别记得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提出的"拟剧理论",他说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社会角色,而嫌弃就是有些人没演好"好人"这个角色时采取的防御机制比如有个领导,我手底下有个活儿交给他,他不说自己忙,反而说"哟,这活儿还挺重要的嘛",你看他这嫌弃的语气,明显就是不想接活儿呢
二、嫌弃如何伤害我们:情感与认知的双重打击
嫌弃这玩意儿最伤人的地方在于,它同时攻击我们的情感和认知情感上,我们感到被拒绝、被贬低;认知上,我们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我有个朋友小张,他创业失败后,妈就开始天天说他"你看隔壁老王的孩子,人家多出息"每次这么说,小张心里就堵得慌,最后连自己创业时的信心都没了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研究习得性无助时发现,持续的外部贬低会让人产生"我是没用的"这种想法我那个朋友小张就是,妈一句"你看人家老王"就让他觉得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这其实是个挺危险的思维模式,因为一旦形成,人就容易陷入自我实现的
我特别喜欢科学家西格尔的观点,他说我们的大脑有个"镜像元"系统,当我们被嫌弃时,这个系统会被激活,让我们产生"被排斥"的生理体验就像有个实验,让被试者闻到别人被排斥时的气味,结果发现他们的大脑情绪区域也跟着活跃起来这证明嫌弃这种体验确实真实存在,而且影响深远
三、如何应对嫌弃:建立心理防御机制
面对嫌弃,咱们总不能任由它伤害自己吧其实有几个方法可以试试首先得认识到,别人的嫌弃反映的是他们的问题,不是你的我有个客户小林,她有个客户老爱说"你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后来小林发现这客户其实是个控制欲特别强的人当小林明白这一点后,她就不那么难受了
要学会"心理距离化"这招我学得挺有用当有人嫌弃你时,想象他们其实是在跟一个"陌生人"说话,这样你就不会把他们的评价太当回事有个心理治疗师叫卡尔罗杰斯,他建议我们"无条件地接纳自己",当有人嫌弃你时,就提醒自己"我值得被爱,即使别人不喜欢我"
再一个就是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我有个朋友小赵,他以前被嫌弃了也不敢说,后来他学会了直接回应:"当你那样说我时,我感到很受伤"结果对方往往也愣住了,觉得自己的行为过分了这个方法挺有效的,但需要勇气,毕竟我们很多人都不习惯直接表达负面情绪
四、嫌弃的长期影响:如何修复被伤害的心灵
嫌弃的伤口不会自己愈合,如果不处理,它可能会影响我们一辈子我有个来访者小陈,他小时候被亲戚嫌弃"没出息",现在三十多岁了还特别自卑他跟我谈了三年,才慢慢走出阴影所以你看,嫌弃的长期影响有多可怕
科学研究显示,长期的嫌弃会导致大脑的"威胁检测系统"过度活跃有个研究了被父母长期嫌弃的儿童,发现他们的大脑杏仁核特别大,这个区域负责处理恐惧和焦虑我那个来访者小陈就是,他一遇到点挫折就特别焦虑,后来我们做了大脑扫描,果然发现他的杏仁核比普通
修复这种伤害需要时间和正确的方法我建议可以尝试这几个步骤:第一,承认自己的感受,不要压抑;第二,寻找支持系统,跟信任的人聊聊;第三,设定边界,对持续的嫌弃说"不";第四,培养自我关怀的习惯,多关注自己的优点我那个来访者小陈最后就是通过这些方法,才逐渐摆脱了自卑
五、如何避免成为嫌弃者:自我反思与成长
聊了这么多被嫌弃的痛苦,咱们也得想想,自己有没有做过嫌弃别人有时候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可能就在无意中伤害了别人我有个朋友小孙,他特别爱说"我早就跟你说过..."结果后来他发现,他这样说话会让别人觉得很烦其实他就是潜意识里在嫌弃别人"不听话"
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研究发现,亲密关系中的"批评"和"辩护"是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他说我们很多人所谓的"批评",其实是一种委婉的嫌弃比如有个妻子对丈夫说"你能不能别总看手机",丈夫可能就会觉得被嫌弃了,然后开始防卫你看,这矛盾就产生了
要避免成为嫌弃者,首先要学会共情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你可能会发现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其次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多人是在情绪激动时才说出嫌弃的话我那个朋友小孙后来就学会了深呼吸,给自己一点时间冷静下来,结果他发现自己其实没那么想嫌弃别人
六、社会文化中的嫌弃:从历史到现代
嫌弃这玩意儿其实不是什么新东西,从古至今都有古代有个典故叫"孔融让梨",孔融四岁时就知道让梨给哥哥,结果被很多人称赞为"懂礼"但实际上,这背后可能就隐藏着对"不懂让梨"孩子的嫌弃你看,连让梨这种小事都可能被用来嫌弃人
现代社会中,嫌弃的表现形式更多样了社交媒体时代,我们甚至有了"电子嫌弃"我有个学生小周,他因为朋友圈发了一张旅游照,就被评论说"装什么装"这种匿名的嫌弃特别伤人,因为人连对方是谁都不知道,就敢随意评价有个研究显示,社交媒体上的人比现实中更倾向于表达
历史学家霍布斯在《利维坦》里就提到,人类天生就有"比较"的倾向,而比较往往导致嫌弃他说"没有一个人是自愿地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所以你看,嫌弃其实是个挺普遍的社会现象,关键是我们如何应对它我那个学生小周后来就学会了不在意这些评论,而是专注于自己的感受,结果心情好多了
---
相关问题的解答
如何识别嫌弃的信号
识别嫌弃其实挺重要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正在被嫌弃首先得知道,嫌弃通常不是直接的批评,而是间接的、隐晦的比如有人跟你说话时眼神飘忽,或者经常说"哟,这事儿你还做得了"这些都是典型的嫌弃信号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嫌弃者往往使用"评价性语言"和"贬低性比喻"我特别记得有个研究,研究人员给被试者看不同类型的评价,发现那些带有贬低性比喻的评价(比如"你说话跟嚼蜡一样")比直接批评更能引起负面情绪所以当你听到别人说这种话时,就要小心了
还有一个识别嫌弃的技巧是看对方的"非语言信号"比如我有个朋友小王,他每次嫌弃我时,都会不自觉地交叉双臂,这是典型的防御姿态身体语言学家阿尔弗雷德凯尔比尼厄斯在《身体语言》里提到,这种姿态往往表示说话人内心有抵触情绪除了交叉双臂,还有眼神闪躲、嘴角向下等,这些都是可能的信号
特别要注意的是,嫌弃往往带有"双标性"我那个朋友小王,他嫌弃我说话太多,但自己却经常说个不停有个研究显示,那些经常嫌弃别人的人,往往对自己同样的行为毫无察觉所以当你觉得被嫌弃时,不妨问问自己:"他这么说我,是不是也在说自己"这样可能就能更客观地看待问题了
长期被嫌弃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什么影响